清代文官中,有8人死后获得了最高的“文正”称号,其次是唐斌、刘统勋、朱贵、曹振勇、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奈。在这些人中,第一个获得“文正”称号的唐斌是最不为人知的。他的官方阶级不高(礼部尚书),他死于冤枉。
唐斌出生于明天七年(1627年),河南省遂州人,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打唐斌的家乡。唐斌的母亲死于节日;他的父亲躲在芦苇里,幸运地活了下来;唐斌在叔叔的陪同下逃离了城市,离开了其他省份。他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生物帮助,并决心拯救国家。
顺治九年(1652年),汤斌考上了进士,进入了仕途。康熙三年(1664年),汤斌的父亲去世,他回到家乡守孝三年。在此期间,汤斌向孙奇遇学习,并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精心学习宋明理学,在理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下令开设博学鸿儒科,唐斌应考,一举夺冠。唐斌集古今理学于一体,尤其擅长洛学。时人称他为“汤洛州”。康熙皇帝亲自称赞他为“著名的理学大臣”。
[img]364237[/img]
康熙20年(1681年),汤斌开始参与明史的修订。后来,他担任明史总裁。他亲自撰写了数十万字的历史手稿,并组织官员仔细研究和编纂。汤斌在历史和文学方面取得了成就,一生写了数百卷。
汤斌一生为官清廉,被人们称为“三汤”,即豆腐汤(清如水)、黄连汤(苦口良药)、人参汤(清苦却补气提神)。唐斌历任江西岭北道参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务。他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勤政为民。
据记载,唐斌担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时,每天都穿着布衣上朝,与穿着鲜艳衣服的朝臣形成鲜明对比。后来,他被提升为江苏巡抚。当他上任时,他仍然穿着朴素的衣服,开着牛车,只有一个仆人陪着他。当时,江南黄淮泛滥,灾难不断,人民生活惨淡。
唐斌上任后,他决心与人民共患难。他每顿饭只吃野菜和粗粮,最多加一块豆腐。因此,唐斌的苦涩作风得到了广泛的赞扬,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豆腐汤”。不久,康熙皇帝南巡时,唐斌穿着一件以草根为食的单衣。康熙皇帝看完后特别怜悯,并给了唐斌一件狐毛大衣作为奖励。
唐斌也是一位正直正直的官员。在朝廷之上,他不依附权贵,敢于直言时弊,攻击朋友党,得罪了一批得势之臣。唐斌多次被陷害,但他坚定不移,手书鼓励自己:“君恩高如天,臣心直如矢。”
唐斌的正直让他在官场上树敌,包括权力倾向于朝野的明珠。唐斌在江苏巡抚时,明珠的党羽向他要贿赂,被唐斌用言语拒绝,这让明珠感到不安,决定选择机会排斥唐斌。
[img]364238[/img]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计划为王子尹仁选择讲师。尹仁从小就被宠坏了,脾气暴躁,行为乖张。明珠料定这份工作一定会伤害人,所以他故意推荐唐斌。康熙皇帝同意了,称唐斌为“素行谨慎,洁己率属,实心任事,以风有位”。于是,唐斌被任命为礼部书记兼王子首席讲师。
上任后,唐斌尽力辅导王子。然而,由于尹仁的长期积累,他没有看到多少结果。这时,明珠以教导无方为由参劾了唐斌。康熙相信了这一点,就把唐斌治罪,降职五级。消息传出后,人们充满了义愤,甚至有人打鼓为唐斌抱怨。康熙不禁对人民的心感到惊讶。为了平息人民的怨恨,康熙皇帝命令唐斌原谅他。
然而,被冤枉的唐斌不久就病重,于康熙26年(1687年)去世。作为一名官员,唐斌一生只攒了八两银子,连棺材都买不起。北京人听到这个坏消息,1万多人穿着白衣素冠去北京郊区埋葬。
[img]364239[/img]
雍正十年(1732年),唐斌被平反,一年后入祭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给了唐斌一个“文正”的头衔,唐斌也是清朝八位“文正”大臣中第一个获得这个悲荣的人。
被康熙冤枉的清官汤斌,雍正为他平反,乾隆给了他一个死后的头衔[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