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上模乡上模村)。名哲学家,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进士科探花,官到南京官部尚书,后辞官,隐居乡下专心研究理学。明中期,罗钦顺是一位能与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江右大儒”。《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卒于家,年八十三年,赠太子太保,文庄。
罗钦顺弘治五年(1492)乡试第一(解元),次年会试,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该科共举进士298人。
罗钦顺出身仕宦门第,从小聪明尚学,高中探花后,初授翰林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与国子监祭酒张茂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很快,奉亲归里,因为罗钦顺为人正直,请假养亲时,惹怒了宦官刘瑾,被削职为民。刘瑾被杀后,恢复官职,迁南京太常少卿,再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入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嘉靖元年(1522年)命摄尚书事,迁南京官部尚书,省亲乞归。又换了礼部尚书,正好在家里没有去任,又起了礼部尚书,辞职了,又换了官部尚书,又辞职了,朝廷下令敦促。嘉靖六年(1527年),他再次辞职获准。
作为一名官员,罗钦顺严于职守,勤于政事。曾经受到孝宗、武宗的赏识和人民的爱戴,却被权贵张聪、桂萼所憎恨。在政治上培养私党,排斥异己,正直的人得不到任命。罗钦顺总觉得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他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为国为民多做点事,但朝廷腐败,宦官篡权乱政,权贵为非作恶。罗钦顺耻与同朝当官,便辞职返乡。回家后,他很少与人交往,杜绝门徒,独自生活。自持,不为世累。在家住了20多年,脚不进城,每天早起穿整齐,也就是去学古楼看书,专心研究哲学。有一首诗《学古楼》咏其事。诗说:“屈指今年四十五,一事无成心独苦”。"住在西冈地颇幽。门前屋后多平类。一条溪流去无路,四面青山来入楼。古浪标榜楼名学。今天谁讲古人实学,春秋两季奉起居,时时静坐聊存养。这颗心存久还自灵,中和无物如有形。“平生漫抱区志,途长力薄愁难致。现在放弃材料,悠悠宇宙不是我的事。""妻子哭号付不知道,以之农圃端必学。""而且种山田读书,菜汤满釜浑家乐。诗中表达了他在乡村生活中的情操逸志。
当他早年在北京当官时,他与僧侣交往,相信佛教。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比较,他终于抛弃了佛教,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理气理论。当时,王守仁的唯心主义“心学”很流行。许多人相信王守仁的“心学”。罗勤以批评的态度写信反驳王守仁。王守仁回答辩护。他们反复写信,互相反驳,直到王守仁去世。
王守仁(1472-1528)和罗钦顺的书信在正德庚辰15年(1520年)【王守仁48岁,罗钦顺55岁】3月4日有以下文献记载:“执事[指罗钦顺]启发我,长可诏()切详到矣。人们爱我,就像执事者一样。守仁所很黑()不知形几刻佩次,却不敢处舍其中。心中的惩罚,姑以听()云者正。不敢有负于你的爱,正思有以报之耳!秋(忠?)还没有要求以卒一会儿,请千万修教。(正德-作者补)3月4日泰和舟次,侍生王守仁顿首。太宰了。罗老先生的成人执事
休息一下。【说明:这篇文章是史臣文笔范元峰的贡献。文献来源于云贵总督陈宏谋的收藏。后来,学习了李锡龄双勾上石的王守仁书信拓片。拓片共五页,清代拓本】
罗钦顺明朝着著名哲学家的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