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肖斯塔科维奇·来福
卓别林和基顿在默片时代的人气(在中国)的差异是什么?
影评人
我一直认为卓别林和基顿的气质差异与王星人和喵星人的气质差异非常相似:
卓别林的气质就像一只狗,想要接近观众的意图写在脸上,所以他的电影有时看起来有点粘,他们唤起的感觉总是甜蜜和悲伤。
[img]363148[/img]
基顿的气质更像一只猫。他不在乎你是否喜欢他。他总是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与此同时,他有九条生命,他总能在九死之际拯救生命。他也喜欢像猫一样追尾巴——他的电影总是有很强的自反性。
现在回到正题上来。为什么卓别林和基顿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如此不同?可能还是要注意中国人「文以载道」影戏传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艺术意识形态化的评价标准。
对于这一传统和评价标准,强调叙事、教育和耸人听闻,向下层人民倾注人文关怀的卓别林,就像一只能看门的狗,比只是用来观看的基顿更重要「有用」一些。
特别是卓别林在20世纪50年代左倾的政治倾向受到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敌人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
[img]363149[/img]
卓别林(右)
然而,基顿实际上比卓别林在运用电影技巧和反思电影本体方面走得更远。基顿电影中的笑点往往不像卓别林电影中的笑点那么直白,这就要求观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画面上,关注他精心设计的每一个视觉细节。
至于《福尔摩斯二世》和《摄影师》对自反式电影的开创性意义,对于我们后现代主义猖獗的文化时代来说更为切题。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基顿的风评在今天的西方评论界逐渐超越了卓别林。
《福尔摩斯二世》(1924)
讲到@ 还是那句话:爱猫爱狗是有道理的。但是,除了养狗看门的实用主义考虑外,还可以有一个无用但有趣的替代选择,成为猫奴,这对所有粉丝来说也可以算是时代的进步。
也是默片时代的巨星 为什么卓别林和基顿在中国的知名度有如此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