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家。字符美﹐号凤州﹐弇州山人。太仓(现属江苏)人。从小就有才华。26年(1547年)嘉靖进士。初任刑部主事﹐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相唱和﹐继承和倡导前七子复古理论﹐史称后七子。屡迁员外郎﹑郎中。为官正直﹐不附权贵。杨继盛下狱﹐时进汤药﹐又为杨妻写申疏﹐杨死又备棺丧尸﹐严嵩对此非常嫉妒。官部两拟提学﹐皆不用﹐山东副使。其父王
以泺河失事﹐被严嵩囚禁下狱。王世贞及其弟弟世茂日伏严嵩门外求宽免。﹐而王 最后被处死了。兄弟们哭着扶棺归来。隆庆初﹐兄弟伏阙诉父冤。之后,官员到刑部尚书﹐病逝乡里。
其始﹐王世贞和李攀龙都是文坛盟主。李死后﹐20年来,他一直是文坛领袖﹐一时士大夫和山人﹑词客﹑衲子﹑羽流﹐不要跑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传)。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等等名目﹐可见其影响很大。
[img]362897[/img]
王世贞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艺园志言》中。虽然他没有脱离前七个儿子的影响﹐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是他学到了淹博﹐持论不像李攀龙那么极端﹐露卓见的故时。虽然他强调以风格为中心﹐但也意识到: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风格即调之界。(《艺术花园》卷1)这将创作者的才华与作品的风格紧密联系起来﹐看到才思生的风格﹑风格因人而异的必然性﹐实为李梦阳﹑李攀龙没有发。虽然王世贞也主张从学古入手﹐但他特别注意捃拾宜博﹐强调渐渍汪洋﹐最终要求一师心匠。并且认为﹐唯有这样﹐创作方法的能力由工入微﹐不犯痕迹﹐达到气从意畅﹑神与境合的地步。这显然不同于那些盲目提倡模古模型的人。到了晚年﹐他的文学思想发生了更显著的变化。他后悔40岁前写的《艺术园夫言》﹐并悟出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守诗选序》)真相﹐宋元之诗有取之﹐又称赏归有光的散文不是雕刻而是自有风味(归太仆赞)。王世贞是后七子的首领﹐他也意识到复古的流弊﹐统治明朝中期100多年的复古思潮已濒临绝境。
从王世贞《乐府变》的序言﹐他主张继承国风对现实精神的批判﹐他要求诗歌不要避开大纲﹐批评时事﹐以成一代信史﹐实属难能可贵。他的诗中有许多感伤的政治诗﹐强烈的现实感。《钧州变》无情地揭露了贵族藩王的荒淫和残忍﹐《袁江流铃山岗当庐江小官行》在浓墨中描述了严嵩父子横行的非法行为﹐造成不复问诏书﹐但取相公旨的局面之后﹐谴责了他们负国的累累罪行﹐义正辞严﹐气势磅礡。《太保歌》以鲜明的对比手法描述了陆炳生前一言忤太保﹐中堂生荆棘傲慢的火焰和死后金宝的流离失所﹐妻子尽逐故郡﹐兄弟作长流等凄凉景象﹐其中,诗人的无限感受寄托在其中﹐王世贞不仅攻击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势力﹐还嘲笑君王旁敲侧击。如《正德宫词》第四﹐讽刺沉溺于酒色的武宗﹔另一个例子是《西城宫词》六﹐听信道士胡言﹐选择少女炼丹铅的世宗也极其调侃。此外﹐王世贞的咏史诗﹐通过对固始祠中许忠节公犹有父老椎动物考钟鼓的赞叹﹐通过对丈夫变名难变心﹐这颗心不在宋文天祥的崇敬﹐它还揭示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以赡博为基础的王世贞诗歌﹐纵心触象﹐都可以变成诗料﹐形诸歌咏。除了一些模拟痕迹严重的作品外﹐诸体诗中有一些颇具艺术匠心的杰作。他的一些乐府诗不刻意范古﹐甚见诗人才思﹐如《将军行》铺叙丰满﹐中带古劲﹐纵横开阖﹐很有气势。他的一些律诗既有高华丽的气象﹐还可以注意错综变化﹐迥旋自然﹐有相当的技能。王世贞七绝最有特色﹐在其诗歌创作中模拟痕迹较少﹐能够意识到调成﹐自然宛转。如新传牌赐昭容﹐第一仙班雨露浓。袋子里的相公书疏在﹐莫教香汗湿泥封(西城宫词二)﹐在舒缓的色调中﹐暗藏讽刺﹐弥有风趣。
[img]362898[/img]
王世贞的涵星砚
王世贞也能词﹐如〔浣溪沙〕窗外闲丝自由游表达清愁淡怨的时候﹐善于借助景物渲染﹐衬托其凄凉的情绪。再比如〔忆江南〕歌起处以斜日半江红﹐柔绿杆加梅子雨﹐勾勒江南风光﹐相当生动。但是他的话受传统的束缚很大﹐内容狭窄﹐题材单调。
此外﹐王世贞也研究了戏曲。他的曲论见于《艺术园夫言》的附录﹐即《山人四部稿》卷152卷。后人摘下单刻行世﹐题为曲藻。王世贞对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有着深刻的认识﹐不只是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关键在于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佳耳。至于微调不和谐﹐譬如见钟﹑王迹﹐不得其合处﹐当精思求诣时﹐以议本也执末不当。由此出发﹐他认为戏曲的成功首先在于它是否成功。动人。他称赏《荆钗记》﹐它近俗而时动人﹔他批评《香囊记》﹐它优雅而不动人。这是他戏曲观的精髓。引用前人曲论时,曲藻﹐或赞成﹐或驳难﹐都颇精当。
传奇戏曲《鸣凤记》﹐一说为王世贞所作﹐也有人怀疑这部剧是王的门生写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戏曲及时展示了当时重大政治事件﹐从《鸣凤记》开始。剧中的矛盾冲突是震动朝野的严嵩集团与反严嵩集团的政治斗争。作者透露,严嵩父子专权受贿﹑祸国殃民﹐狐群狗党趋炎附势﹑凶残横暴。《严嵩庆寿》﹑《端阳游》﹑文华祭海等等﹐都有生动的刻画。同时﹐作者着重渲染杨继盛等人不畏权奸﹑不怕牺牲的精神。《灯前修本》﹑等待“夫妻死节”﹐不仅塑造了刚烈忠臣杨继盛﹐而且还展现了深明大义的杨夫人。决定作品的内容﹐该剧在艺术上突破了以生旦悲欢离合贯穿全剧的惯套。然而,该剧将矛盾的解决寄托在嘉靖皇帝身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剧作结构有些松散﹐人物纷繁﹐而且大多缺乏性格特征﹐是其弱点。
王世贞熟悉明代典故﹑史事。他的《燕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不杯录》﹐讲述盛事奇事﹑首相传略﹑朝野轶闻﹐都是有史料价值的作品。其中一些涉及谈判和谐﹑散文散文,文笔清新。
《燕州山人四稿》 174卷﹐《续稿》
207卷﹐100卷《燕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8卷﹐一卷《杯不杯录》﹐读书后8卷﹔还编纂了10卷《画苑》﹐10卷《王氏书园》。
谁是王世贞?他有哪些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