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伯姬,是春秋时期鲁宣公的女儿,鳍成公的妹妹,嫁给宋共公瑕疵,称为共姬。
春秋襄公三十年云:“五月甲午,宋灾,宋伯姬卒。”
这里的“宋伯姬”就是鲁伯姬。春秋襄公三十年又云:“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宋共姬”也就是鲁伯姬。伯姬到底是怎么去的?《谷梁传》云:五月甲午,宋灾,“伯姬之舍失火,左右说:‘夫人少辟火?"伯姬说:‘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说:‘夫人少火了。"伯姬说:‘妇人之义,保母不在,宵不下堂。抓住火而死
她用生命捍卫了那个时代的妇道。
共姬遵守妇道,但对她的评价相当不一致。公羊、谷梁、列女都以为贤。《谷梁传》说:“女人以贞为行者,伯姬的女人也尽其所能。详情,贤伯姬也。”刘向《列女传》颂道:“伯姬心专,守礼一意,宫夜失火,保傅不备,抓火而死,后悔,春秋贤之,详细记录其事。
鲁伯姬于成九年嫁给宋史称为共姬,襄公三十年卒,前后四十年,死时约六十岁。
共姬墓地
王姬山南坡位于淮北发电厂。这座坟墓覆土成阜。墓地周长324米,坡高60米,占地10多亩,墓下有“周宋共姬神道”和“宋共姬墓”碑。早期的“文化大革命”被摧毁,现在已经消失了。墓室外侧的南墙、西墙和一些东墙被挖掘出来取石头。在距墓室南34米的土层中,发现了一块12米长的1米见方的大石头。墓中出土的墓石上发现了几十块带字的墓石,书体均为隶书。
[img]362422[/img]
从墓结构和墓字石的书体来看,该墓是汉代的大型墓葬,不是共姬墓,但也可以是叠墓,上为汉墓,下为共姬墓。1966年发现有“吕朱笔”、“看皿宋石”、5块墓字石,如“山阳玉敬”。1968年2月14~16日发现“国王季”、“山阳”、“梧李高”、“山阳文小”、8块墓字石,如“鱼目”。1975年7月4日,相山公社文化站在西城大队农民家中发现“山阳荫伯子”、“砀张石”、“文阳”、"山阳斋文石"、“张沛石郡徐式”、“杨田伯”、“山”、“国王季”、“须陈”、“文阳”、墓字石21块,如“伯子”。一九七九年六月发现“单父胡元”、“万馀□种植两块墓字石。墓字石的发现为研究古相城的历史、中国书法的演变和汉字的简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不幸的是,幸存者很少。
“共姬墓”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不仅在当地很多人都知道,甚至在1000多年前,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道元也在他的作品《水经》中详细记载了这座墓。“共姬墓”的名声其实是因为一个叫伯姬的女人而显赫的。春秋鲁国宣公的女儿伯姬,成公的妹妹,鲁成公9年(公元前582年)嫁给宋国共公,故名共姬。宋共公嫁给宋共公才七年,宋共公就开鹤西去了,此后,她恪守妇道,在宋四十年,非常受中国人的欢迎。公元前543年,宋宫中夜起火。宫人见火起,劝共姬避之”。共姬说:“妇人之义,傅母不在,都下火堂,火势虽然迫,怎么能废义呢?但是当傅母来的时候,共姬已经烧死了。“傅”、“母”不在。因为伯姬拘留着缺少一个人陪伴,女人晚上不能出去的礼仪,所以她悲惨地死了。在今天看来,这真的很愚蠢。然而,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为她坚守礼法、被活活烧死而欢呼。《列女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写女性的作品,将共姬列为“贞顺类”。直到清初,马苏在《解读历史》中仍然把共姬事迹编成其中之一。
宋共公夫人:宋共姬生平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