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印度人。达摩祖师原为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出家为僧后师,从般若多罗大师,精研大乘佛法,成为佛传禅宗的第二十八祖。般若多罗大师告诉达摩:“我灭度67年后,印度会有灾难;当时印度佛法会受到很大的破坏,你当时要去中国传法。到了中国,先在北方传法,南方人还不懂佛法。因此,达摩祖师在中国传法后,成为了中国禅宗的初祖。
[img]359866[/img]
达摩祖师到达中国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当时,萧衍建立梁朝多年,萧衍是梁武帝;梁武帝相信佛教,并在短时间内牺牲了几次家庭。梁武帝听说天竺僧达摩来到中国,就派人迎接,想向达摩大师请教佛教。
达摩祖师与梁武帝见面后,互相礼闻讯,便开始交谈。梁武帝虽然信佛多年,但并没有兴趣进入佛法的真谛,而是浮在有相之法的表面。梁武帝笑着问达摩:“我这辈子,造寺、度僧、写经无数,大力弘扬佛法,有多大功德?梁武帝以为达摩会夸自己功德无量,却不希望达摩的回答一开始就让他失望。达摩回答说:“其实没有功德,都是有漏的原因,种人天善根。就像人的影子,又像镜花水月,看似有,其实没有。梁武帝问道:“怎样才能有功德?达摩说:“真正的功德是圆融无阻的佛法智慧,本体空寂,无法寻找。这种功德,不是世间有为之法所能达到的。”
[img]359867[/img]
梁武帝问了第一个关于功德的问题后,继续问达摩:“大师圣人的第一意义是什么?”达摩回答说:“本同性,其实没有圣贤。”对于达摩所说的无相基本佛法,执着于有相法的梁武帝,无法理解和认同。
梁武帝心里不高兴。他愤怒地问达摩第三个问题:“谁是我周围的人?!”达摩只是淡淡地回答:“我不认识这个人。”梁武帝对达摩的回答越来越困惑,认为达摩实际上无法理解佛教;于是他扔下“言语不投机”这个词,请人送走达摩大师。
[img]359868[/img]
后来,梁武帝在师父志公禅师面前提到了与达摩的对话。听了之后,志公禅师大吃一惊,以为达摩大师是观音,弘扬佛教。听了志公禅师的解释后,梁武帝也非常震惊,后悔自己的行为。梁武帝赶紧请人再请达摩大师,想真心供养大师。然而,当达摩大师的士兵来到河边时,大师渡过河。
后来,达摩大师来到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达摩在嵩山少林寺的一个石洞里有九年的面墙,深入冥想。后人为这个典故写了一对对联:一根芦苇过河去哪里,九年的面墙待人。
为什么达摩祖师来中国?梁武帝问他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