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抗日,我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但是戚继光是明朝唯一可用的人才吗?当然不是。还有一个人比戚继光更重要。他也是抗日民族英雄。胡宗宪,明朝兵部尚书,浙江巡抚,东南七省军事总督。他是消灭日本海盗战争的教练,走在前线,指挥战争。最后,他消灭了日本海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伟大历史作用。
[img]359731[/img]
胡宗宪(1512-1565),名汝贞,名梅林,江南徽州府绩溪县龙川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山东益都令,多次悬案,平反冤狱,获朝延奖,晋三级。后杭州知府,修西湖,扩岳坟。
嘉靖三十二年,涉人汪直、徐海、陈东等据岛作乱,煽动日本海盗骚扰东南沿海地区,导致闽、奥、浙、苏、赣、皖等地人民遭到毒害。
胡宗宪统帅三军,消灭了为祸20多年的日本海盗,保住了明朝一半的国家。历史上,人们将胡宗宪的功劳与明代“土木工程变革”中的于谦进行了比较:“不是于、胡双少保,明朝最终成为一个小法庭”。
作为民族英雄,他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超过了戚继光,也超过了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胡宗宪和于谦、岳飞一样,下场惨不忍睹,冤死在狱中。与于谦、岳飞不同的是,尽管朝廷为他平了反,胡宗宪还是恢复了名誉和地位,并被授予“襄茂”称号。但是历史学家并没有引起重视,以至于几百年来,英名不彰,青史蒙尘。在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介绍他的人生事迹,澄清一些历史误解,供对历史研究人物感兴趣的专家和读者讨论。
嘉靖三十四年,明廷任命胡宗宪为浙江巡按御史,随后提任总督,总制东南七省军事,领导抗日灭冠。胡宗宪召唤徐渭、沈明臣、文征明、郑若曾为参谋,参军;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将军,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压抚兼施,分化瓦解”的战略,转战江、浙、闽、赣。至明嘉靖三十六年,计斩徐海,俘陈东,降王直,断敌内应,东征西讨,终于弥平日患,使东南人民重新过上稳定的生活。
胡宗宪在平日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获得了许多荣誉。官员到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保衔减少。嘉靖40年来,因南京弹劾胡宗宪为“严(松)党”而入狱。明世宗对大臣们说:“宗宪不是严党,我拔了八九年,人无言。自累献吉祥,为群邪所嫉妒。”。所以他被释放了。
[img]359732[/img]
第二年,王汝正以宗宪付严嵩之子严世蕃手书中的“自拟圣旨”罪再次弹劾胡宗宪,再次下狱。在狱中,胡宗宪愤然上书数千字,发出“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叹息。世宗怜之,久未定罪。胡宗宪在嘉靖四十四年瘦死狱。昭雪在隆庆六年(1572)宗宪案中获胜,并录平日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胡宗宪孙胡灯奏准,皇家葬礼故里龙川天马山,襄茂,备极哀荣。
胡宗宪本来是进士出身,虽然是著名的抗日统帅,但实际上是一代儒将。他在抗日军马中的作品很丰富,有《三巡奏议》、《督抚奏议》、《忠敬堂江记》等。,特别是鉴于当时抗日斗争的需要和国家领土的完整性以及航海的必要性,精心组织了郑若等工作人员主持编撰的《筹海图》一书,对中国海防史尤其是钓鱼岛主权有着明确的标志,意义重大,深远,成为后代中国海防和主权史的标准。
至于《筹海图编》,《明史》和《清史稿》都说是胡宗宪的编辑,《筹海图编》明天也注明是胡宗宪的编辑。清康熙朝还有一个重刻版的《筹海图编》,主编是郑若曾,也就是胡宗宪的工作人员。
胡宗宪利用正确的时间、地点和计划来对付日本海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正是他的聪明和光滑,非常贪婪,到处交朋友,最终在监狱里自杀,但对国家来说,如何计算应该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胡宗宪的结局是什么?他为什么冤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