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骨干在内斗中损失惨重,政治军事局势突然恶化。此时,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轻将领承担起匡扶天朝的重任,继续与清朝作斗争。然而,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陈玉成和李秀成分别于1862年4月和1864年7月被俘。有趣的是,陈玉成没有给清朝留下半字“供词”,而李秀成却一气呵成,写下了5万多字的自述,阐述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史,也没有忘记赞美曾国藩兄弟。那为什么两者之间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原因是什么?
第一,两者被俘的时代背景不同,这是非常关键的。陈玉成和李秀成作为天国后期的两大支柱,被俘时代背景差距很大,这也是他们面对敌人时表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陈玉成于1862年被俘。当时,虽然太平天国失去了安庆的重要地点,但它在江苏和浙江连续获胜。东南地区的财富已经落入囊中,没有失败的迹象。因此,陈玉成不可能写自述,当然,清朝也不会让他写自述。李秀成被俘时,太平天国彻底失败,连天京都落入清军之手。此时的李秀成,背后没有强大的靠山,对革命的信念也消失了。@ 李秀成了反思天国兴衰的成败,自然写下了几万字的自述。后来,硬气十足的遵王赖文光被俘时,也写下了自述,只是影响力不如李秀成大。
第二,与胜保相比,曾国藩威望更高,人格魅力更大。作为一个强者,他只会屈服于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力量是赢得他人尊重的资本。严格来说,陈玉成并没有在战斗中被胜保俘虏,而是被叛徒苗沛霖设计陷害,栽在自己的人手中。更重要的是,胜保多次被陈玉成击败,在江北大营攻防战中,胜保几乎被陈玉成活捉。这样的手下败将,心高气傲的陈玉成,怎么能看得起他呢!曾国藩则不同。虽然他一个人带兵时屡战屡败,但他在训练和选拔将军方面非常强大。他是当之无愧的英俊天才。否则,他将无法击败太平军,延续清朝近50年。@ 曾国藩理学修养高深,人格魅力十足。@ 李秀成可以不服九帅曾国荃,但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你知道,李秀成在自述中称曾国藩为“中堂”、“中堂大人”。
[img]359149[/img]
第三,陈玉成心高气傲,不可能写自述。除了踢刽子手的李开芳,陈玉成应该是太平天国最硬的人。在平时的战斗中,陈玉成常说:“哪里有危险,我就去哪里”,“最危险的地方,让我去”。事实也是如此,冒着被射成刺猬的危险,独舟闯镇江,谁敢,陈玉成也是。被俘时,陈玉成还是很硬气,直接骂胜保是失败者,是清朝最不堪重任的将领。他还说,只有“二李一鲍”是当世将领的对手。准备受凌迟的时候,放下狠话,“天国失去了我,也就失去了一半”,把自己抬得很高。@ 几乎不可能让骄傲的陈玉成写自述。对此,胜保自然是知道的,没必要自讨无聊。
第四,李秀成待人诚实,善待他人,即使是敌人。如果杨秀清不死,继续统筹全局工作,那么李秀成一定很有用,尤其是在招降纳叛和搞策反工作中。原因很简单,李秀成待人坦诚,善待他人,即使是敌人。比如李昭寿在滁州叛变天国,献城给清朝,李秀成不但不怪他,反而偷偷把家人送到南京,让他们团聚。扬州知府攻破江北大营后,不愿归降,按理当杀,但李秀成却给了他几百两银子当路费,让他走。部将陈坤书,杀敌不足,扰民有余,经常抢劫民宅、民资,李秀成也不怪,反而自己去安抚受伤群众。可以看出,李秀成真的很善良,只是有点过分,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原则的。@ 李秀成会写下自述,只要曾国藩对此动之以情,知之以理,并宣布大义。
[img]359150[/img]
总之,陈玉成没有给清朝留下半句自我报告,但李秀成只花了几天时间在监狱里写了5万多字的自我报告,包括时代背景的差异、对手的声望和个性魅力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两者的个性差异。无论如何,这两位年轻的将军都是令人钦佩的英雄,如果他们遇到了明朝的主人,他们也有很大的前途。你说什么?
李秀成被俘后,他为什么要写5万份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