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猷几乎一辈子都在和日本海盗作战,战功显赫。他带领的“俞家军”甚至可以吓跑敌人,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扫清了多年为患、趁机作乱的伪日本海盗。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但经常被弹劾免官,甚至多次被别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从来不在乎,还是尽力打击日本海盗。
[img]358966[/img]
俞大猷创立了兵车营,设计创造了用兵车对付骑兵的战术。官授平蛮将军,死后被追死为武襄。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等军事武术作品,后人将余大猷生活中的诗词汇编成《正气堂集》。应该说余将军很厉害,但为什么他看起来像戚继光的陪衬?
重文轻武的政策。在重文轻武的传统下,武官的战绩往往取决于寺庙的笔墨。武将要想晋升,就要依附于以文官为主的权贵集团,懂得人情世故。年轻的戚继光,心思活跃,情商极高。他非常了解官场,迎来了送到背后的门道,所以即使他再无奈,他也会在抗日的同时,打点人情世故。俞大猷也许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位将军身上有些君子的骄傲,再加上他的气质,从不妥协。
[img]358967[/img]
“四个是将军,六个是总兵,两个是都督”的背后是“七次屈辱,四次贬官,一次入狱”。由于他的性格,或者俞大猷情商不高,不会做人,或者不会取悦老板。年轻的俞大猷总是满腔热血等着挥洒。他想在战场上战斗,为国家服务。俞大猷,一个武术会试成为金门千户的人,坐不住了。在这个地方呆了五年,根本没有机会上战场。
热血未冷的俞大猷,带着自己的信念给老板写了两封信。一封是《上司宪伍山陈公条陈用兵二弊二便书》,另一封是《画处官澳三策》。他的要求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可,反而觉得官威受损,于是俞大猷被免职。这种情况不是第一例,而是余大猷在官场的一生。俞大猷不受老板喜爱,没有戚继光会做人。
为什么俞大猷没有戚继光出名?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