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名人来自湖南淮阴。
一个是左宗棠,另一个是郭嵩棠。很多人都知道左宗棠的名字,这就是著名的“世界不能一天没有湖南,湖南不能一天没有左宗棠”这句话,其实是郭嵩棠说的。
[img]358784[/img]
1818年出生于湖南淮阴人郭嵩韬,字筠仙。和左宗棠一样,郭嵩韬的科举之路极其艰难。虽然他在19岁(1837年)参加了考试,但他连续四次参加考试,均名落孙山,失败。与左宗棠不同,郭嵩棠不愿意成为体制外的幕僚,坚持参加会试。他一路走到黑暗中。最后,他在29岁(1847年)时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一名“红翰林”。美好的前景,在眼前慢慢展开。
然而,郭松涛的运气真的很糟糕。他刚刚进入了他的官方职业生涯,传来了不幸的消息: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了。根据清朝的礼仪制度,官员的父母死后,无论水平有多高,他们都必须辞职回到家乡,为父母守护三年,这就是“丁忧虑”。一般来说,朝廷不能强迫处于丁忧虑时期的官员复出。
因此,郭嵩韬暂时告别官场,回家为父母守制。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2年,清廷命令丁忧在家的曾国藩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曾国藩一开始不愿意出山,在郭的几次劝告下,创建了著名的湘军。曾国藩把郭宋涛招到营地,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郭嵩韬也是湘军的创始人之一。
1856年底,郭松涛离开湖南,来到北京担任翰林院的编修工作。此时,朝廷掌权的是户部尚书苏顺。苏顺很严格,但他非常信任汉族大臣。苏顺非常欣赏郭松涛的才华。在苏顺的推荐下,郭松涛进入南方研究,赢得了咸丰皇帝的信任。
1859年初,郭松涛被咸丰皇帝派往天津,帮助和尚格林沁亲王保卫国防。和尚格林沁总是看不起汉人大臣,对郭松涛很冷淡。两人相处得很不愉快。幸运的是,不久之后,咸丰皇帝派郭松涛到山东检查沿海税收,离开了一个尴尬的地方。
[img]358785[/img]
郭松涛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一直以诚实为自己。咸丰皇帝派人检查沿海税收,这是一个专业的对口。郭松涛来到山东,真的很想做一件大事,不辜负咸丰皇帝的信任和推荐。因此,他拒绝接待山东地方官员,不住在大厦里,不接受宴会,不接受礼物,认真处理案件,调查和处罚了一批腐败官员,堵塞了税收漏洞,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据说郭嵩涛的举动有利于国家和人民。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得到朝廷的奖励。然而,这与晚清腐败盛行的官场格格不入,得罪了和尚格林沁亲王、山东巡抚文玉等一批官员。和尚格林沁甚至弹劾了郭嵩涛。最后,郭嵩涛被迫离开山东。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奖励,而是被降级为二级调用。
1863年,45岁的郭松涛奉命代表广东巡抚。这是郭松涛第一次担任封疆官员。郭松涛来到广东后,与两广总督瑞林发生了许多矛盾,使得水火不相容。督察不和是晚清官场的常态。很少有人能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瑞林在广东卖缺贿,毫无顾忌,引起了郭松涛的不满。二是郭松涛太学者化,不注意与同事保持“和谐”的良好局面,被同事排除在外。
结局显而易见。1866年,郭嵩韬被罢免为广东巡抚,失望地回到家乡,以讲学为业。
由于当时方兴未艾的洋务运动,郭松涛第三次复出。1875年初,在军机大臣文祥的推荐下,郭松涛再次出山,先后担任福建按察使、兵部侍郎。
[img]358786[/img]
1876年冬天,郭奉命带领30多人出使英国。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出外交使节,意义自然非凡。郭到达英国后,遇到了英国女王,提交了国书,正式成为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
在英国期间,郭嵩棠渴望观察和学习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运作框架,并试图找出中国落后和被打败的原因。他坚持每天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想法和想法。近60岁时,他像小学生一样学习英语,帮助自己提高与英国人的沟通能力。
为了尽快使祖国强大,郭松涛将英国一行的文字整理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各国衙门公开出版。然而,一块石头激起了千层浪。朝廷顽固派大臣惊慌失措,集体攻击,轮流弹劾郭松涛。朝廷立即召回并摧毁了使西纪程。
1877年,与郭嵩涛同行的副使刘锡鸿诽谤他,指责朝廷犯下三项罪行,即“游甲敦炮台穿外国衣服,即使冻死也不合适”、“看到巴西国主擅自站起来”、“白金宫听音乐,多次阅读音乐清单,模仿外国人的行为”。这是一种普通的外交礼仪,但却成了刘锡鸿攻击郭嵩涛的罪证。
[img]358787[/img]
1879年,郭松涛辞去驻英公使职务,回国。朝廷曾打算惩罚他,但在李鸿章的反复反对下,他结束了。1891年,郭松涛去世,享年73岁。
按照常规,作为督抚级别高官的郭嵩韬,死后都要追死。然而,朝廷没有追死他的头衔,理由是郭嵩韬的书备受争议。
为什么郭嵩这一代清正名臣在官场处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