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开国皇帝都非常害怕前朝的皇室子女。尤其是前朝皇帝的儿子,他们会尽最大努力杀死他们。在皇权社会。保留前朝的王子真的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有人想利用前朝王子的影响来制造麻烦。
最突出的例子是明末。由于崇祯皇帝的儿子遍布世界各地,整个清初,甚至延续到康熙末年,都不断发生以支持前王子造反的事情。而清朝则采取“宁愿错杀一千,也不愿放过一个人”的方式,杀死了很多无辜的人,造成了很多悲剧。
[img]357221[/img]
然而,奇怪的是,赵匡胤在宋朝通过“陈桥兵变”赢得柴家世界后,并没有让柴荣的儿子难堪,而是很好地保护了他们。
柴荣一生有七个儿子。
后汉隐帝刘承佑杀死了前三个儿子。
第四个儿子是柴宗训,赵匡胤夺位时的皇帝。赵匡胤把他降为郑王,搬到房州。
事实上,赵匡胤把柴宗训搬到房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有人戴柴宗训造反,就很难清理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留在首都软禁。然而,赵匡胤并没有这样做。这是对柴宗训的一种善意。此外,赵匡胤还给了他“丹书铁券”,说他永远不会让他难堪。
第五个儿子叫柴熙让,史料记载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管他是否躲起来,@ 赵匡胤没有杀他,也没有不放心,派人去追查他的下落。
第六个儿子柴熙金和第七个儿子柴熙教,直接反映了赵匡胤对柴荣儿子的爱。
[img]357222[/img]
据史料记载,柴荣的第七个儿子柴熙教被宋朝开国功臣卢燕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乾德六年时,赵匡胤曾问过卢璇的情况。就在这一年,越国公卢燕辞职回家。有人认为卢燕这样做是因为他担心赵匡胤会杀了卢璇,所以辞职了。但事实上,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将军的兵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卢燕才辞职,应该与柴荣的儿子无关。
后来,陆燕把女儿嫁给了陆璇。宋仁宗时,他还将陆璇封为殿前指挥使,并授予武烈侯爵位。他的妻子也被称为吴国的妻子,这是非常辉煌的。
最能体现赵匡胤对柴氏子孙的善待,体现在第六子柴熙谨身上。当赵匡胤带着众臣进宫时,他看见一个妃子抱着一个孩子。赵匡胤问是谁。回答说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熙金。赵匡胤问怎么处理?赵普说要杀。很多人也跟着说杀了,只有潘美双手抓在柱头上,没有开腔。于是赵匡胤说,我继位于周世宗,怎么能忍心杀了他的儿子!然后问潘美有什么意见?潘美说,如果我回答要杀,我会辜负周世宗;如果我回答不该杀,我会对陛下不忠。赵匡胤笑道,那就给你吧。于是潘美把柴熙谨带回家,改名为潘惟吉。教他读书,后来孩子还当了刺史。
这就是柴荣七个儿子的情况。赵匡胤似乎对他们很好。
[img]357223[/img]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不怕柴荣的孩子对他们这么好呢?我认为主要有几点:
首先,赵匡胤很慷慨。虽然赵匡胤是开国皇帝,但他很慷慨,不像其他开国皇帝那样害怕英雄和前朝皇室的后代。他甚至不提防他的兄弟,所以最后的王位落入了他的兄弟手中。
第二,柴的后代受到照顾。除了柴宗训,柴荣的另外两个儿子也受到照顾。换句话说,这实际上是对这些大臣的责任。这些大臣照顾前朝的王子,所以他们更加谨慎,不敢粗心大意。这样,赵匡胤就非常放心了。
第三,柴荣王子很小。两个被看管的王子都很年轻。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失去地位的意识。此外,照顾他们的大臣们试图掩盖他们曾经是皇室孩子的历史。因此,他们内心非常平静,没有波澜。
第四,赵匡胤的权力稳定。赵匡胤在夺权过程中非常稳定,几乎没有战斗。这样,就没有怨恨了。没有怨恨,社会矛盾也不深。因此,没有人会想借此机会制造麻烦。只要世界上没有麻烦,就没有人会拥有那些王子。
赵匡胤进宫看见柴荣幼子,他为什么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