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李自成不纳粮吃什么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明末,全国各地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全国所有的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率领的军队是最强大的。当时,有一首歌谣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歌谣中有这样一段:“杀牛羊,备酒浆,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不纳粮”。从这首歌的内容不难看出,李自成当时在中原人心目中地位很高。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既然李自成不纳粮,他的军队靠什么生存?
俗话说,兵马不动,粮草先行,从古至今打仗最后都是金钱。虽然李自成的许多士兵出生在贫困家庭,都是为了抵抗明政府而组成的义军,但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一个人吃一顿饭也是一大笔钱。此外,作为军队的领导者,他们必须或多或少地鼓励冰点工资。为了得到底层贫困农民的支持,李自成还颁布了三年免税政策,这自然可以帮助他收买人们的心,但也让他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李自成如何应对自己和军队的开支,既不纳粮也不纳税?真实情况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追赃助薪,说白了就是抢。
明末,全国人民大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人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的藩王、皇室和大臣。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滋润。这些藩王和大臣利用自己的权力夺取原本属于农民的土地。明朝政府的高层官员都这样做了,中下层官员也纷纷效仿。最终的结果是,全国的土地都集中在权贵手中,而人民越来越穷。
[img]356517[/img]
基于这种现实,每当闯王和他的部队攻下一个地方,首先要做的就是追回赃物和工资,也就是没收当地藩王和官员手中的财产。人们看到李自成的这种做法,自然是喜闻乐见。这些藩王和官员中哪一个不富裕,收缴他们的财产足以让李自成应付军队费用,这也给了他三年免税的信心。免税让李自成收获民心,也让他的起义军成为全国最大的起义军之一。但一切都不能一概而论,一切都有两面性。虽然李自成通过免税获得了人民的心,使他的势力迅速崛起,但他通过夺取权贵资产供给军队的做法最终让他失去了国家。
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殉国,此时此刻宣布明朝已走到尽头。进入北京后,李自成准备称王。为了他未来作为皇帝的威严,李自成命令军队在秋天毫无犯罪,但进入皇宫后,李自成遇到了一个大麻烦。确切地说,现实与他的想象有很大的不同。正如上面提到的,李自成在各级权贵手中花了多长时间?潜意识里,他认为皇帝的财富远远超过那些权贵。不幸的是,他在皇宫里翻了好几次,没有发现任何金银财宝。原来崇祯皇帝是个穷人。李自成把宫殿里的所有器具都放在一起,甚至拆除了装饰用的金银线,但所有这些都加起来甚至不到10万两银。这真的出乎李自成的意料。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除了推翻昏庸的明朝,包括李自成在内的所有士兵都有发横财的想法,但现实是李自成可能连工资都付不起。
打天下和治天下有本质区别,李自成一定也知道这一点。打天下的时候,他可以为了收买人心而掠夺权贵阶级,但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也要靠这些权贵的知识和能力。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暴力抢劫了,在皇宫里看到的现实几乎让李自成的理想破灭了。突破首都一周后,士兵们仍然没有看到任何收获。他们开始有负面情绪,期望很高。作为指挥官,李自成很清楚,一旦这种负面情绪爆发,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无奈之下,他决定追赃助薪。
无论什么时候,让一个人主动掏出自己的钱都是不现实的,即使你即将成为皇帝也不例外。因此,在京城追赃助薪行动中,李自成选择了更加暴力的手段。他要求他的下属提前准备刑具。一旦有人不这样做,他就会采取刑讯的手段。当时,有些人甚至付不起银子,或者付得太少,当场流血。在京城官员被榨干油水之后,士兵们又把目标放在了富户和商人身上,后来甚至出现了士兵抢劫普通人的情况。情况完全失控,整个北京城笼罩在阴霾和恐惧中。
在这次行动中,李自成和他的军队共缴获了7000万白银,这绝对是当时的天文数字。李自成得到了钱,但他失去了以前赖以生存的民心。在百姓心中,李自成从原来那个不纳粮的闯王,变成了一个暴力掠夺的闯贼。三年的免税政策让李自成失去了收入来源,他追赃助薪的做法让他得罪了士大夫阶层。这时,李自成已经孤家寡人了。闯王来不纳粮,这句话造就了李自成,最后也伤害了李自成!
既然李自成不纳粮 他的军队靠什么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