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以书掩人”,王阳明却恰恰相反!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立德、立功、立言,虽然久不废,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和曾国藩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王阳明:书法创作也是一种“知行合一”。
[img]351865[/img]
王阳明是一代“心理学”大师。他在哲学和思想上的巨大身影不仅掩盖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也掩盖了他在书法和艺术上的成就。
就书法成就而言,王阳明堪称大家。明代人徐渭曾称书圣王羲之为“以书掩人”,而王阳明则是“以人掩书”。他把心学融入书法,直接书写自己的感受。仔细看他的书法,就像风卷云舒,呈现出灵动飞翔的气势。
“闲观物态都是生意,静悟天机入穴,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王阳明追求“真乐”或“真悟”的状态,“益神养性,游于造物”。他的书法体现了这种超然、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明朝正德元年中秋节(公元1506年),34岁的王阳明也在为这个问题而苦苦挣扎:他是刘瑾的专权,王阳明,当时是兵部武术选举司长。他写了一封书,谴责刘瑾的奸恶。结果,他被烧死了,被打得皮开肉开。更不用说官职了,科场的名声被淘汰,并被分配到贵州龙场作为驿丞———
做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在蛮荒之地。
按照现代的说法,政治生活已经结束了。发配的路正好要经过南京。王阳明躲了很多年的父亲王华。这时,他住在南京当官。他去了还是不去了?
王阳明有一千个理由不去。但有一个原因,他必须去:他去南京的那天是8月14日。中秋节快到了。
正德元年(1506)中秋节的这一幕,在王阳明光辉的一生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节点,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之后,王阳明流放到贵州龙场。在此期间,他坚定不移地探索知识的真谛。最后,在龙场黑暗的夜空下,他发出了“阴影无处不在,我的心是光明的”的呐喊,创造了阳明的心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后人谈论原因和后果时,他们也会谈论父亲的好孩子和良好的意图。然而,在那个特殊的中秋节,真正打开王阳明黑暗的心,为他注入无尽的光,实际上是一个普通人都知道的真理。
寻春
【原文】十里湖光放舟,辱寻春事和西类。江鸥意外飞走,野老情只留在自己身边。夕阳草香雨,九峰晴朗,溪流散落。我们的朋友到处都很开心。兰亭为什么要说旧游?
【翻译及注释】翻译十里湖光放舟,辱寻春事及西类。江鸥意识到自己突然飞走了,野老情只留在自己身边。夕阳下,草香雨,九峰晴朗,溪流散落。我们的同龄人到处都很开心。兰亭为什么要说旧游?注释①意外:估计(我)在附近。
【作品鉴赏】《寻春》描写了河边的春景,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陶醉和热爱,点对点中“江鸥”的形象特征:活泼、可爱、调皮、有趣。功能:写出风景(环境)的生动特征,衬托出作者亲近而不得的失落;展现了作者对眼前春景的迷恋和对乡村生活的陶醉。这首诗的前三部分依次描写了湖水、田野、江鸥、杂草、山峰、溪流等景物,融入了作者对乡村春景的热爱。尾联在寻春快乐时指出了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融入自然,幸福无处不在。
作者介绍
王阳明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大师),(1472年10月31日至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称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又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大师,精通儒家、道教和佛教。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事部主任、贵州龙场驿城、庐陵知县、右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晚年,官员前往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由于陈濠之乱的军功平定,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因此,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家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理学集大成者)又称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它的学术思想传播到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立德和立言融为一体,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其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帅气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却恰恰相反!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