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朱元璋的将军,我们首先会想到徐达和常遇春,其次是剩下的开国公爵:李文忠、冯胜、邓愈;如果我们对将军的统军能力进行排名,前三名是谁?徐达和常遇春肯定会进入前三名,那么剩下的地方应该给谁呢?
其实剩下的人不在六公爵之列。他早在明朝成立六年前就死了。这个人就是邵荣。不要先给我扔板砖,说我乱给排名。其实这个排名是朱元璋老板亲自认定的,可信度挺高的。《明通鉴》有这样的记载:
太祖自起兵,所任部将最起人,徐达,常遇春于荣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
这句话中的荣就是邵荣。全句的大意是:自从朱元璋出兵以来,徐达、常遇春、邵荣是他军队中最好的指挥作战能力,邵荣在其中尤为突出。也就是说,邵荣的领导作战能力已经超过了常遇春,甚至不亚于徐达。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将军并没有出现在明朝开国的英雄中。明朝成立六年前,1362年7月,他因谋反失败被杀。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将军要参与谋反呢?史料记载了原因:
元末农民战争期间,为了避免武将因权利过大、信誉过高而威胁领导地位,朱元璋让所有领导外出的将领家属迁至应天(南京)。据说照顾部门把妻儿生活在一起,但实际上把他们当作人质握在自己手中。
但部长也是一个人,也有孩子,那些将军不能回家和妻子温柔一会儿,有些人不满意,邵荣就是其中之一,但他是唯一一个发泄不满的将军。1362年,邵荣在平息苗族叛乱后回应了天堂,即与赵继祖合谋发动叛乱,但朱元璋首先泄露了风,两人被吊死。
从上面可以看出,邵荣已经很久没有发泄自己的私欲了,而是在“欲火攻心”下做出了造反的决定。但这个原因太牵强了。即使朱元璋出征时严禁将领带妻子同行,他也没有明确表示统军时不能联系其他女性。如果邵荣真的想发泄自己的私欲,他可以在外面找一个漂亮的女人。他为什么要做这种有杀头风险的事情?
[img]348579[/img]
以上记载的原因只是浮在表面上,而不是邵荣反抗朱元璋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从邵荣之前的经历来看,我们可以理解邵荣反抗朱元璋的动机。
邵荣是郭子兴抗元的老兵。他比朱元璋先到元帅郭子兴手下。然而,在同样的功劳下,只有朱元璋娶了郭子兴的女儿为妻,他才成为砌墙的砖头——后来,邵荣先成为郭子兴军队的三把手——左副元帅。后来,郭子兴去世后,红巾军政权领袖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领元帅。后来,郭天叙也被元将杀害,朱元璋成为军事元帅。
就这样,邵荣一步步落后。从一开始,朱元璋的上级逐渐成为一种平等的关系,现在他已经成为朱元璋的下属。虽然朱元璋很照顾他,但在郭子兴的次子郭天爵被莫名其妙地杀害后,邵荣嗅到了接近自己的危险。
1359年,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江南省银行中书省左丞相、江南银行枢密院,晋升邵荣为江南银行平章政事、江南银行枢密院同知。简单来说,朱元璋有权处理江南省的政府事务,而邵荣有权领导江南红巾军(即此时朱元璋部)。此时,邵荣和朱元璋名义上又成了平等关系,但军队的实际控制权仍在朱元璋手中,邵荣成为架空的“光杆司令”。
[img]348580[/img]
邵荣也明白了这一点,他仍然认为朱元璋是以前的态度领导的。后来,朱元璋的抗日元有功,被韩林儿晋封为吴国公。1361年,朱元璋将江南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任命邵荣为中书省平章政事,是将军之首。
随着朱元璋的崛起,邵荣的地位逐渐提高,但就他的地位而言,邵荣逐渐有了这样一个想法:这应该是我应得的,就连朱元璋的地位也应该是我的,但他很幸运。
1362年,邵荣平叛了苗族军队元帅李佑之、何仁德的叛乱后,回到应天,与赵继祖合商推翻朱元璋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由于计划泄露,朱元璋所知,两人都被捕。朱元璋并没有急于杀死他们,而是请他们喝酒,并在晚宴上问他们:“我等着在濠州举事,历经磨难才有今天,你们俩为什么要谋反我?"邵、赵二人只是喝酒不说话,然后朱元璋下令勒死他们。
就这样,徐达之上的一代名将邵荣,只是心中的不平衡,毁了他余生的荣耀和财富。否则,明朝的“开国六公爵”可能就是未来的“开国七公爵”。
邵荣:统军能力是朱元璋部队前三名,最终造反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