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了。西汉王朝有一个特点。皇帝喜欢重用外戚对抗英雄集团。著名的卫青和霍去病是外戚。
不,汉成帝上台后,也立即封了自己的大叔王凤、三叔王谭、四叔王崇、五叔王商、六叔王立、七叔王根、八叔王为侯。
出乎意料的是,今年夏天,雾弥漫了好几天。大鹏推测这是现在常见的雾霾日,但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人们非常恐慌。
儒家思想不相信天人的感应。因此,汉成帝广泛征求王公大臣的意见,让他们放下包袱,畅所欲言,谈谈皇帝我做得不好的地方。
因此,建议医生杨兴、医生四胜等人发表意见,说汉高祖刘邦曾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没有军功者不得封侯。
然而,皇帝登基后,却一下子封了这么多叔叔为侯,这是前所未有的,上帝呈现了一种警告的异象。
将军王凤听说后,上书乞讨骨头,要求辞职。当然,汉成帝拒绝让他走,所以他安慰他说跟着没关系。吕家当年还封了王。
看到这个动作不起作用,御史上的丞薛宣上疏说:陛下,你德高仁厚,但天地间阴阳依旧失衡,一定是苛政造成的。
据我所知,负责监督各地刺史的人不乏为所欲为的人,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强行干预地方事务,以致民怨沸腾。
我希望陛下能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法令,让他们知道这个朝代的政治原则和重要任务。汉成帝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他采纳了它。
雾霾终于糊弄过去了,第二年秋天又出事了,长安城连续下了40多天大雨。人们惊恐不安,传言要发大水。
结果,长安市乱作一团,大家争相逃命,导致踩踏事故。汉成帝不得不召开扩大会议,召集公卿讨论对策。
汉成帝的叔叔王凤建议:“为了避免洪水,太后、皇帝和后宫妃子都去了御船,城里的官员和人民可以爬到城墙上。”
大家伙一听,王凤这个想法不错。只有左将军王商有不同意见。
他说:“自古以来,即使昏君当道,大水也没有淹过长安城;更何况现在政通人和,怎么会有大洪水?这一定是谣言!不能让官民上城墙,会让普通人更加害怕。”
汉成帝认为王商说得有道理,驳回了王凤的建议。经调查,大水进城确实是谣言,长安城也安定下来了。
此后,汉成帝非常欣赏王商的策略,多次表扬他;王凤说错话,后悔不已,还暗暗恨上了王商。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王凤和王商不是兄弟吗?如何争权夺势,勾心斗角?
这里大鹏要特别说明的是,西汉后期有两个王商,都是侯爷,都是外戚,很容易搞混。
一个是河北人,阿姨翁须是汉宣帝的生母;另一个是山东人,他的妹妹王政君是汉成帝的母亲。
汉成帝任命左将军乐昌侯王商为丞相,当丞相匡衡因多占封邑400顷而被贬为普通人时。
当时山东琅邪县发生灾害,丞相王商要追究齐郡太守(辖区内包括齐郡和琅邪县)杨周的责任。
杨周和王凤是婚姻,王凤为杨周向王商求情,这是自然灾害,不是人为灾害。王商不理他,坚持公正。
王凤见劝说无效,干脆把王商的奏疏留中不发(留在手里不交办),汉成帝根本没看见。
从那以后,两人之间的冲突变得更加白热化,王凤开始派人偷偷寻找王商的过失。
[img]347612[/img]
后来,王峰命令其他人弹劾王尚,有两种罪行:一种是王尚与父亲的仆人通奸;另一种是王尚的妹妹通奸,有些人怀疑王尚命令仆人杀死奸夫。
汉成帝认为这两件事有很大的成分,都是看不见的事情,很难核实。似乎他不能说惩罚大臣。
王凤终于给王商找了两个罪,哪愿轻易放手,就不依不饶,坚决把这件事交给司隶查处。
太中医生张匡一向奸巧谄媚,于是上书帮王凤诋毁王商,有关部门也要求逮捕王商审讯。
汉成帝一直重视王商,理解张匡所说的都是道听途说,阴险不实之词,就下达了“不再追究”的指示。
看到王商要逢凶化吉,又出事了。他的儿子王俊要起诉他的父亲!
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法律规定,只要儿子起诉父亲,不管有没有理由,先打一顿,不孝!
时间太长了,王俊不知道该说什么,但这件事最终被王俊的岳父左将军史丹压制了。
据大鹏估计,可能涉及到史丹的女儿,后来史丹让王家给女儿写了一封休书,断绝了与王家的婚姻关系。
虽然没有成功,但王商的强力援助已经消失了。后来,在王凤的强烈要求下,汉成帝以“执左道、怀疑杀人、怨恨皇帝”为由,没收了王商总理的印信和丝带。
[img]347613[/img]
革职三天后,王商生病吐血而死。王商的子弟亲属,任何内朝官员,都被调出宫廷任职。
有人还玩请撤销王商封邑,汉成帝很怀旧,下诏:王商长子王安继承了王商乐昌侯爵位,这才保留了他的封邑。
王商和王凤有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