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晋文公的政敌,晋文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人为贬低。就回国为君而言,晋文公能在晋文公之前先回国执政,说明他并不简单。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李姬的儿子是临终前的王子。然而,作为重耳党,里克先杀奚齐,再杀卓子,彻底切断了李姬控制晋国的希望。
此时,晋国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迎立公子重耳,另一派主张迎立公子夷吾。以里克、丕郑为首的重耳党;夷吾党以吕侄、英为首。此时,公子夷在梁国,公子重耳在狄国。梁国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韩城,靠近秦国;重耳奔之狄,很可能是山西长治地区的赤狄鹿氏国。众所周知,秦穆公是夷吾和重耳的姐夫,两个公子被李姬迫害逃跑。晋献公死后,秦国很可能支持两个公子复国。@ 在英瑞的劝说下,公子夷吾选择逃入梁国,无疑颇具前瞻性。晋国两派争执不下,于是夷吾党首领吕侄故意提出秦穆公代为选君,得到晋国大臣的一致认可。私下里,吕侄让公子夷武迅速贿赂秦国,让秦穆公支持自己。
当晋国两党派使者通知两个公子时,公子义武向国内医生承诺好处,里克派亲信英瑞出使秦国,寻求秦穆公的帮助。无论如何,远离山西长治的公子重耳,无论行动多快,都赶不上公子夷吾。@ 对于公子夷吾本人来说,出逃时选择的逃亡地已经让他占据了先机。从秦国的角度来看,秦穆公一开始并不确定自己应该有哪个姐夫,于是派公子去探望两个公子。
[img]345970[/img]
公子的结论是,公子的耳朵更聪明。重耳似乎有后发优势。然而,公子的话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如果立国君是为了实现晋国,那就为晋国立一位仁德之君;但是,如果立晋君想实现秦国的名声,不如立一位不仁之君,这样才能控制晋国!秦穆公认了这个想法,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谁更不成器,反而成了他选择晋君的标准。@ 秦穆公决定支持公子夷吾成为晋国君。回国后,公子夷吾成了晋惠公。晋惠公执政,多用,信任亲信,不讲信用,很快就失去了晋国人民的心。著名的韩原之战,固执地不听庆郑之劝,导致大败,被秦穆公生俘。然而,韩原之战虽然败了,晋国却因祸得福。凭借韩原之败的耻辱,夷吾党吕侄在晋国成功推进了“作爱田”、“作州兵”两大制度变革。“作田”是完全废除晋国借田制度,全部私有化为“中国人”,改征税;“作州兵”是将征兵对象从“乡人”扩展到“遂人”,扩大晋国兵源。这两次改革完成后,晋国实力迅速提升。回国一年后,晋文公平定了王室之乱;回国五年后,晋军扩大到三军,敢于与强楚争霸。晋文公时期晋国的实力实际上是由吕侄的两次改革造成的。因此,作为个人,晋惠公的执政无疑是相当失败的。然而,晋惠公执政14年后,有了“做爱”、“作州兵”改革为晋国后续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晋惠公的个人魅力可能不如晋文公,但从他亲信的嬴芮和吕侄来看,他本人并非一无是处。
夷吾是如何登上皇位,成为晋国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