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带来的越王允常墓又被称为越王允常墓木客大冢?
印山大墓奇特的木结构墓室前所未有,其立面呈现人字形,两边坡,横截面等腰三角形,在全国没有可比的例子。然而,它与当地流行的传统越墓石室土墩墓非常相似。
从大量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印山墓除了使用不同的材料外,还具有越文化的特点。墓中使用的独木棺材也是越民族中常用的传统墓具。因此,毫无疑问,印山墓是一座越墓。
印山大墓不仅是越墓,也是越墓。它宏伟的外围壕沟、巨大的封土、特殊豪华的墓地结构、严格的填筑措施等都向人们展示,它是一座越陵。以下一组数据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img]345860[/img]
印山墓的墓坑和墓道总长100米,都是在岩石中挖掘出来的。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从岩石中挖掘如此巨大的墓坑和墓道,可以想象当时墓葬建设项目的巨大数量和大量的工人。据统计,挖掘墓坑和墓道必须挖掘近1万立方米的石头,外围的神壕需要挖掘约4000立方米的土方,墓坑填充约1400立方米的木炭,约5700立方米的绿色泥浆,约1万立方米的堆积土壤,以及近500立方米的木材。当时生产力相对较低,社会经济不发达,至少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建造这样一座大墓,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这样的项目是国王。
绍兴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首都。据史料记载,春秋末至战国初在位的越国君有夫谭、允常、勾践三代。
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霸中原,将国都从绍兴迁至山东琅琊。他在迁都前为自己建造的“独山大冢”最终没有建成,只有他的名字。
勾践后,历代君王的陵墓没有埋在绍兴,因为迁都。这样,绍兴的越王只有夫谭和云昌,印山越陵的墓主人越来越清晰。
关于夫谭的坟墓,《越绝书》记载:“若耶大冢的人,勾践所迁徙的先君夫谭冢也。去县城25英里。”可以认为,夫谭的“若耶大冢”应该以埋在若耶溪旁命名,而古若耶溪,即现在的平江,位于绍兴县东南部。印山位于县城西南部,相距甚远,位置不一致。这样,印山陵的主人自然是非常允许的。
[img]345861[/img]
正如人们之前推测的那样,印山墓的主人是越王允常。虽然《绝书》对埋葬越王允常的木客山没有明确的方向,但我们在明清方志中找到了具体的记录。
明万历《绍兴府志·祠堂祭祀志》记载:“山阴越王允常墓在木客山。”同书《山川志》又说:“木客山在府城西南27里。”如今,王陵所在的印山位于绍兴县西南约13公里,与“27英里”相吻合。
据印山北侧木棚村老人介绍,木栅村很久以前就被称为木客村。在绍兴当地方言中,“格栅”与“客人”的声音相似,因此“木客村”逐渐被误传为“木栅村”。
[img]345862[/img]
由此可见,印山大墓是越王允常墓,无论是从印山大墓的发掘情况还是文献记载来看。
越王允常的墓里有什么?为什么又叫它?木客大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