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公的优柔寡断注定了晋国的命运,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与晋文公的才华相比,晋襄公作为守成之主,其作为稍逊一筹。晋襄公继位时,晋文公的重臣赵衰、先云、栾枝、徐臣等,基本上还在朝中,已成为晋国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此时晋国国力如火如荼,那么晋襄公将如何维持父亲的霸权呢?
[img]345760[/img]
晋文公时期的国策是:西结秦国,南克荆楚,东进中原。自晋文公开以来,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斗争也开始了。晋楚称霸,中原遇难,诸侯国有时倾向于楚国,有时倾向于晋国几年。事实上,这种情况对晋国非常有利,但晋襄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相反,他受朝臣的控制。几年来,他一直在养老虎。归根结底,清医生阶级不得不责怪晋襄公,从文公时期的崛起到襄公时期的发展,再到灵公时期的成长。
晋文公活着的时候,铁腕治国,实行法制。文公经历了波澜之苦,身边的重臣也和他交往,与晋文公共谋天下霸权。到晋襄公的时候,这些臣子作为有功之臣,对晋襄公有不敬之意,这也是先云敢于怒斥晋襄公的原因。但是晋襄公对老臣只有服从的意思。毕竟这些老臣资历深厚,战功卓著,晋政要靠他们。
晋襄公没有经历过储位之争,也没有经历过战场上的战斗,对世界格局的判断,更多的是来自这些叔叔。老臣们还在外浴血奋战,他们有什么理由拒绝他们呢?因此,晋襄公在打破晋文公时期秦晋之好的国策时,找不到任何理由拒绝。虽然先战秦国没有错,但以臣子之意,改变一国国策,还是出人意料的。
[img]345761[/img]
晋襄公缺乏君王之风,因为他过于优柔寡断。即使在与秦国交恶后,他也会听从后宫女人的劝说,释放秦国俘虏孟明视等将军。他希望与秦国重新结盟,占据胜利的机会,但他采取了寻求和平的策略。事实上,晋献公的撤退并没有进步,只是撤退。幸运的是,晋国此时战将如林,国力依然强大,否则晋国的势头,自晋襄公以来,恐怕就会衰落。第一次及时掰正晋襄公,晓以厉害,这位晋襄公立刻改变了主意,派人去追捕孟明视,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可以想象,在朝中重臣眼里,晋襄公根本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君主。晋襄公显然对朝政格局洞如观火,但无法改变。清医生的团队已经形成。幸运的是,晋襄公终于等到老臣们去世,先云、先居、赵衰、栾枝、徐臣相继去世。历史给了晋襄公整顿朝政的机会。
[img]345762[/img]
不幸的是,老大臣的后代也长大了。晋襄公重组晋国政坛,一方面压缩军队,从五军拆迁到三军,特别是支持那些新兴势力到重要岗位,如石谷为中国将军,梁益耳为中国将军佐,吉郑父为军佐,先克为军佐。最初,在六清中,仍然有老大臣的直系。然而,根据晋襄公的部署,老大臣派系的力量被大面积削弱,这当然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狐家、赵家、栾家、胥家在这次调整中受到的影响最大,直接跳出来,反对晋襄公的调整。面对老臣势力团队的反对,晋襄公的软弱性格暴露了出来。他立即改变了初步计划,让狐家赵家进入六卿之列,与自己信任的派系平分六卿。晋襄公本来想平衡双方的矛盾,但从来没有想过日夜改变,双方都不讨好。此外,当年有功之臣徐家栾家尚未被列入六卿之列,各方矛盾隐藏,内部斗争逐渐滋生。
晋襄公是如何断绝晋国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