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春秋》记载,鲁国第十七任国君鲁申进入执政第三十二年春天,楚国派出医生-斗章出使晋国,要求晋国和解。晋国派出相应的大夫阳处父回报楚国愿意和解。因此,晋楚之间开始有了正式的沟通。我们说,城濮大战后,板块局势正在发生变化。近年来,晋国的主要精力都花在狄人身上,因此没有余力挑衅楚国。此时的楚国,上面的国君已老,下面的群臣约束,也没有北进之心。两国在此提出先和解,抹去以前的恩怨,再找机会重新开启新篇章。
今年夏天,四月,郑国国君郑文公去世,亲晋王子郑兰继位。要说郑文公在位前后有45年,很长。他一生经历了“春秋五霸”中的三个霸主,即齐国君齐桓公、宋国君宋兹父、晋国君晋重耳。纵观他的一生,在政治立场上总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比如齐桓公强大的时候,郑文公就像一头拉不住的牛,不得不和楚国亲近,和齐国不和。当齐桓公举办“葵丘之会”,真正稳定霸权时,郑文公羞涩地跑去亲近齐国。齐桓公去世后,郑文公立即翻脸投靠楚国,然后不遗余力地支持楚国。
[img]345574[/img]
楚国国君楚成王在“洪之战”中击败了宋国国君宋兹父。为了招待楚成王,郑文公可以说是挖空了心思。他不想要礼貌、尊严和面子。只要他能拍楚成王的马屁,他真的无所不用。然而,楚国在“城濮大战”失败后,郑文公立即投靠晋国作为战胜国。然而,晋国在“践土之盟”中确定了霸主地位。相反,郑文公偷偷跑去勾结楚国,最终引发了秦晋联军包围郑国的战役。直到这时,郑文公才任命亲晋公子郑兰为郑国王子,从而彻底倒向晋国。
郑文公就是这样一个“蛇鼠两端”,一会儿倒在这边,一会儿倒在那边,不断重复。但从郑国的角度来看,郑文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郑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安全。齐桓公时代,郑文公想亲楚。这是齐国对郑国的压力和政治压力。这种压力可以通过政治手段甚至一些卑鄙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压力不会直接伤害郑国的国家和人民。另一方面,楚国对郑国的军事压力是直接的!为了防止楚国对郑国发动战争,齐桓公崛起,郑文公也要一心一意地亲近楚国。后来,当他取悦楚成王时,他发现楚成王并不想成为齐桓公这样的霸主。只要楚成王的马屁拍得舒服,楚成王就不会找他的茬。
所以,只要符合郑国的利益,什么礼貌、尊严、面子都可以不要。“城濮战争”结束后,他发现晋国可能成为中原的霸主,于是转投晋国。然而,他担心楚国可能会对郑国发动军事打击,所以他会私下通过楚国来安抚楚国的情绪,也就是说,他回到了齐楚时期的政策。最终他发现楚国暂时没有北进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倒晋国。我们说,郑文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防止郑国成为大国的攻击目标,郑人非常感激他。因此,郑人根据《慈惠爱民谓文》,为他定了一个“文”的死后头衔,后人称他为郑文公。
郑文公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死亡头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