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秦之恶,世界之恶”。“暴秦不足言”成为汉后延伸到明清千年的古代学术界的主流意识。他对秦的政治和经济表示深刻而固执的蔑视,包括对秦文化的蔑视。他认为秦人是一群不懂文化的外国人,是蛮夷,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img]344924[/img]
《诗经》中有一首诗叫《无衣》,是一首激情、慷慨、共同仇恨的战歌,颇具秦人好战善战的风格,重章叠唱,雄心勃勃,英雄气概。
不是没有衣服吗?和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和子同仇!不是没有衣服吗?和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和儿子一起工作!不是没有衣服吗?和儿子一起穿衣服。王于兴师,修我甲兵,和儿子一起走!
短短60多字,却把即将冲上战场的悲壮气息反映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在秦国历史上代代相传,成为嬴氏家族登陆战场前的誓言。
诗中的“王于兴师”要追溯到秦襄公时期。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天子之命征服,也就是秦国战争的所谓正义,这也是秦穆公立周平王、封关中故地的渊源。那么《无衣》这首诗不会早于襄公公时期。
如果这个判断没有八九不离十,这首诗可以从秦襄公传承到秦哀公几百年,直接说明秦国在这个时期不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
《左传》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楚国遭受伍子胥之祸,几乎亡国的故事。楚国忠臣申包胥在秦国,在秦哀公朝堂外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哀公,让秦国出兵救楚国。秦兵马出征前,秦哀公也背诵了这段《无衣》。这样的真情流露,和中原推崇的文化相当相似,说明秦鄙视不再是蛮夷之邦,秦君不仅懂得战场战斗,还懂得礼仪文化。
有趣的是,秦哀公继位时,与晋国赵武交谈,也赢得了晋国著名权臣的赞誉。秦哀公“一辈子无道,国不艾”的说法成为后来出兵千里帮助楚国复国的原因之一。
“一辈子无道,国未艾”的意思是,一代君主的放荡和残忍不足以摧毁一个国家。这句话发人深省的是,秦哀公绝不是一个无知的继承者。与中原列国的君王相比,他的思想深刻而沉重。这可能是他习惯了中原列国纠纷后的顿悟。所谓旁观者清,就是这样。
秦哀公是什么样的人?一个很有文化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