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国经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攻击。结果,大国经常吞并小国,最终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春秋时期,中原晋国势力巨大,南方楚国日益崛起。为了争霸,这两大强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激情碰撞”。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楚国的一个15岁男孩展现了他的英雄本色,一个人与晋国将领作战,带领人们从成千上万的晋兵手中救出了许多楚国将领,打败了成千上万的晋兵。这个人堪称春秋最强的少年将军。
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爆发了一场争霸的战争——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整场战役以楚国惨败告终,晋文公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当时,楚国派出了4万多人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出了3万多人;双方派出的战将阵容也非常豪华:晋国元帅是第一位,将军包括赵衰、栾枝、徐臣和齐隐;楚国元帅是一位成功的大臣,将军有斗越椒、斗勃和斗宜申。这些都是春秋时期的名将,武功高强,战斗力惊人。值得一提的是,楚帅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也随军出征,成了楚军中不多的亮点。
成大心当时只有十五岁,没有名气,但他继承了父亲成为大臣的勇敢,战斗力爆棚。成大心手使一个方天画戟,有万人不当之勇,同时胆识过人。晋楚交战后,晋文公采取了“退三舍”的战略方针,兵退九十里。晋文公此举既报了楚国的恩情,又运用了骄兵之计,真是一举两得。晋国教练先云也顺水推舟,故意让晋军诈败,从而引诱楚军深入,并设下埋伏准备一举击败楚军。结果,一心求胜的楚教练真的冒进贪功,从而惨败。关键时刻,成得臣之子成大心挺身而出,救了楚军,挽回了不少损失。
据说大心随大军出征,只带了600名亲兵出战,一战成名。第一次诈败,成得臣命全军乘胜追击。十五岁的成大心手里拿着画戟,晋国大将祁瞒年轻,非常鄙视,拿着刀直奔成大心。祁瞒是晋国人,也是仅次于勇将栾枝、胥臣楚等人的猛将。祁瞒以为自己可以一刀轻松解决成大心,结果两人打了20轮不分胜负。春秋时期,很少有少数年轻将军能像15岁的程大心那样与敌国猛将战平,这说明他们是春秋时期最强的年轻将军。楚将斗越椒趁机一箭射下祁瞒的盔流,然后射倒晋军帅旗。晋兵顿时大乱,成得臣等人带领全军追赶晋军。
就这样,楚军落入了楚军设计的埋伏圈,落入巨坑的楚军瞬间崩溃,整个画面惨不忍睹。三万多晋兵共同歼灭了楚国的左右两军。成得臣、斗越椒、楚军陷入混战,因为楚军非常被动,所以局势对楚军不利,突破成了楚军唯一的出路。但突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被敌人包围的楚军根本不想冲出去就能轻易冲出重围。关键时刻,十五岁的成大心站了出来。据《东周列国志》第40回和第41回描述:“小将军成了大心,画了一把戟,神出鬼没,带领宗兵600人,都是百人,保护他们的父亲和大臣,拼命杀出重围。不见斗越椒,复翻身杀入...两个遂合一处,各奋神威,复救了许多楚军,溃围而出。几句话,把成大心的勇敢描写得淋漓尽致。
当时楚军被分成几个部分,处于混乱状态。而且三万多晋兵属于合围,以逸待劳。在这种情况下,一名15岁的少年将军只有600人成功突破,不仅救出了父亲成为大臣,还杀死了敌人,救出了斗越椒。后来,他们一起救出了许多楚军。据史料记载,这场战后,4万多楚军损失了30%左右,保留了60%、70%的实力。换句话说,楚军的伤亡会更多,而不是几次成为大心的战斗。
在当时的情况下,程大心带着600人从成千上万的晋军中杀入杀出,不仅来来去去,还成功救出了许多楚军和楚将,这说明了程大心非凡的勇气和强大的战斗力。可以假设,当我军士气低落,陷入数万敌人的陷阱时,我们只有600人;面对这种不利情况,很难成功突破,更不用说救人了。即使是名将也很难解决这个难题,但一位十五岁的少年将军却成了大心,可见他的英勇非同寻常。不难想象,成大心就像长坂坡的赵子龙,带着600人冲向数万晋兵,挥舞着画戟杀死数万敌人逃跑,救了被困的楚兵和楚将军。
成大心:春秋最强的少年将军,15岁的晋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