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安十二小时》热播,剧中人物的原型被挖了一遍,其中李必的原型被无数剧评为唐代中期著名大臣李泌。事实上,历史上的李泌远比电视剧中的人物精彩得多。纵观风云人物,优秀人物并不多,但从小红到老,生活如此潇洒,对当时的情况影响如此深远,恐怕只有李泌一个人。
李泌出身名门,从小就是神童,绝不吹嘘。当时唐玄宗听说后,特意提出比较他,辨别真伪。当时唐玄宗正在和宰相张说下棋,张说以“方圆动静”为题考李泌。为了怕李泌太小,唐玄宗还亲自示范:方若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
听到这个例子后,李泌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成材,静若得意。
唐玄宗的例子是形象的,但年轻的李泌却以抽象的例子回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相比之下,他站得很高。唐玄宗很惊讶,很快告诉他要培养李泌。不久,他被授予翰林的圣旨。作为东宫的官员,他陪同王子李恒。
[img]344787[/img]
根据这一趋势,当唐玄宗去世,王子登基时,李泌当然是朝中重臣。然而,安史之乱提前表演了这一幕。李恒成为灵武皇帝后,重用李泌提出建议。然而,李泌拒绝担任官职,只以白衣山人的身份处理政府事务,并将公文发送到各地派遣军队和将军。几乎所有的文件都来自他的笔,历史上被称为“权力超过宰相”。
天下平定后,李泌潇洒地离开了,远离了朝廷的是非。直到唐代宗和唐德宗时期,他仍然不时被邀请出山,最终成为德宗朝的首相。最牛逼的是,面对吐蕃咄咄逼人的气势,他提出了从南诏到回复,建立东亚战线围攻吐蕃的宏大战略,这就是“困藏之策”。
他还多次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没有他,唐肃宗的父子和唐德宗的父子不知道他们想战斗多少次,也不知道“玄武门之变”会发生多少次。然而,这样一个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贡献可以说与郭子怡和李光碧相当,但最终在漫长的历史中岌岌可危。为什么?
原因是我们可以从李泌自己写的一首诗中破解,那就是《长歌行》: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否则,绝粒升天衢,否则明可游帝都。怎么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呢?一丈夫Xi一丈夫,千生气志是个好地方。请看百年事业,事业就会划船划五湖。
这首诗雄浑刚健,意境悠远,不断改变时空,阐述人生哲理,既令人费解又发人深省。它的意思是:天笼罩着我,地承载着我,天地生我是有意还是无意?否则,我为什么要去辟谷寻仙问道,为什么要在帝都游戏生活中追求名利?怎么能不得到财富,不离开,做一个只讲意气的男人?大丈夫,大丈夫,终身追求志向,才是深谋远虑。请看看历史上的风云故事,像范蠡一样,五湖泛舟是建功立业后最好的结局。
这不是很感人吗?这是李泌的个人声音。事实证明,当他很小的时候,他就相信道教思想,这与李成在长安12小时的外表非常一致。虽然他帮助唐肃宗扭转了局面,并在唐代宗和唐德宗朝廷尽了最大努力,但他仍然有道教的隐士思想。
因此,他经常离开朝廷,要求皇帝三请五请才愿意出山。当然,这不是后世统治者想要看到的。他们渴望人才,但他们希望人才也是奴隶,不能有太独立的个性。此外,道家安静无为的思想,也与儒家积极分子的主张格格不入。因此,以儒家为主的历史学家,在不抹黑李泌的前提下,只能淡化,使影响深远的大人物他变得有些默默无闻。
李泌这么优秀,为什么历史上不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