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个“顺风耳”的神话故事,表达了对千里之遥却能瞬间交换新闻的希望。然而,晚清时期,许多人强烈反对将“顺风耳”变成现实的电报传入中国。
电报发明于20世纪30年代。1844年,美国发明家摩尔斯从美国国会给巴尔拍了一张电报:“上帝创造了多么奇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电报。
电报在欧美迅速传播。各国纷纷搭建电报线,张开双臂,热情拥抱新技术。19年后的1863年,英国和法国公使建议清朝将电报引入中国。
当时,中国面临着深刻的内忧外患。战争不止一场。如果我们能用电报处理和发送军事情报,我们将更加冷静地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然而,清朝的守旧官员一如既往地反对铺设电报线路。其中,最强烈的反对是直隶总督和三口商务部长的崇高尊严。
[img]342677[/img]
崇厚,字地山,镶黄旗人,出生于1826年,出身于长芦盐运使、兵部侍郎、户部侍郎、三口商务大臣、直隶总督、奉天将军。
崇厚听到有人建议设置电报线路后,立即反对。他认为电报“对中国没有好处,但对无限有害”。这是怎么说的?崇厚接下来解释说,电报线路的设置必须插入电线杆,对吧?电线杆插入地下,破坏了清朝的风水,电线杆插入如此深,外国人不会吸走清朝所有的气体吗?
现在我们来看看崇高的说辞,当然觉得荒谬。但在当时的中国,相信这种说辞的人并不多。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甚至一些不守旧的官员也反对设置电报线路。
比较典型的是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国藩是晚清官员中比较开明的一员。他率先在湘军配备外国枪支和枪支,还设立了自己的船厂,模仿新武器。应该说,他对新事物有一定的接受心理。然而,曾国藩也反对建立电报线路。然而,曾国藩反对建立电报线路的理由更加“务实”。
曾国藩认为,电报线路的设置将使“小民苦不堪言,被迫倒挂”,导致中外商人“以豪强夺取贫民利益”。因此,不仅外国人不能同意设置电报线路,还禁止中国商人设置电报线路。
只有江苏巡抚李鸿章支持电报线路的架设。他说:“铜线(电报)费用不多,信很快,外国人故意做,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永远禁止。鸿章很愚蠢。他暗示,如果外国人不向当地官员捐款,在通商口岸禁止私人铜线,气氛就会逐渐开放。中国人可能会模仿外国的聪明才智,自立铜线,把英语改成汉语,把英语改成汉字。他们熟悉学习,从远处传播,应该比邮递更快。如果不能禁止,只有自置铜线是敌彼飞线之一。”
然而,当时李鸿章没有能力控制政局,也没有得到其他洋务官员的支持,朝廷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在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后,他亲自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建立了一条电报线路。1877年6月15日,李鸿章在天津机械东局与直隶总督政府之间建立了一条电报线路。这条电报线路长约16英里,是中国第一条有记录的电报线路。
6月27日,这条电报线进行了第一次发电报,内容只有六个字:“行远中午一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电报。
离1863年已经14年了。也就是说,崇厚、曾国藩等人将电报引入中国已经推迟了14年。
崇厚为何反对铺设电报线路?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