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草不除根,春风再生!吴王夫差不杀勾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俗话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吴王夫差有机会杀死越王勾践,但他一时之念,最终被杀。那么为什么夫差不直接杀了勾践呢?其中,是非曲折并没有像历史书中记载的那样。战国竹简告诉你这段历史的真相。也许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真正的吴王夫差!
[img]342405[/img]
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正史记载了吴王夫差不杀越王勾践,是献入诽谤的吴太宰,昏庸无能的君主吴王夫差。这两个原因导致勾践活了下来,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书中的丈夫差异是多么傲慢、任性和无能。
但我们也知道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写的,所以我们不敢说太多。
[img]342406[/img]
2008年,清华校友从海外拍卖,最终获得2388枚战国竹简,然后捐赠给清华大学,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清华简”。对于“清华简”的出现,许多历史学家得出结论: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外观,其价值难以估计!
[img]342407[/img]
2017年,清华简研究团队发布了清华简的第七集整理报告,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一篇题为《越公其事》的文章,详细记载了越王勾践战败后十年过薪的事情。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越公其事》记载了许多颠覆正史的历史,傲慢、霸道、无能立刻成为一个谦逊、谨慎、谨慎的吴王夫差形象。
[img]342408[/img]
《越公其事》记载:夫差不杀勾践,是有必要的情况,当年夫差兵围会稽山,勾践谴责文种求和。看到这一点,夫差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而是和伍子胥商量了一下,觉得先王“天赐之于吴”,因为守不住而被驱逐回来。现在形式不容乐观,我军伤亡严重。另外,离我们自己的国家很远,后面的供应应应该很难运输。另一方面,勾践8000人死后生的心态,这样的对抗恐怕是不合适的,所以他答应了勾践的投降。
“吴王说:‘修路了,命运逆转了。我怎么能知道呢?自得我开始践越地,以至于现在,吴之善士中半死了。一个接一个地去他的国家,而不是一场斗争。我拿了8000人去死?’沈胥害怕,答应了。”
事实上,对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夫差分析是合理的。面对勾践的投降,我们权衡了利弊。毕竟,战线拉得太长,供应成了问题。此外,双方都遭受了重大损失,不接受勾践投降。面对可能是8000人死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比较,夫差没有完全把握胜利,所以他同意勾践投降,这也是最好的策略。
[img]342409[/img]
而且夫差也没有任性,而是凡事三思与伍子胥商量,也没有爆发任何言语冲突,反而是一团和气:“沈胥害怕,承诺”。
再者,夫差从来没有傲慢过,反而有一种仁义之君的态度。面对勾践的屈服,夫差“孤所得罪,无良边人,说特别怨恨,交织吴越”、相反,这是一个谦逊的演讲,可以说是仁义之至。它不仅没有胜利者的威严话语,而且想要失败者的和平。这让人觉得夫差是个谦虚的绅士。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吴王夫差不杀勾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