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15年,安禄山越过皇帝,国名大燕,年名圣武,达习勋以下人暂任总理。到目前为止,安史之乱已经成为历史上强大的笔墨,挥之不去。虽然他已经成为皇帝,但安禄山的信心似乎相当不足。
当李光比军队直奔范阳时,安禄山勃然大怒,骂下属:“如果你向我道万全,你就无所畏惧了。如果这四边都是这样,赖郑和汴数州依然存在,向西至关,一步也不通。河北没有。万全在哪里?更别说见我了。”
[img]342170[/img]
从上面可以看出,安禄山无疑缺乏信心,但他为什么要谋反篡位,把大唐盛世翻天覆地呢?
首先,利用唐朝军事制度的弊端
纵观大唐军事制度,可以说外重内轻,节度使支兵自重。特别是当时任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他的指挥下拥有18万名士兵,令人震惊。另一方面,大唐中央朝廷的政府军制度消失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功勋武将被权贵排斥,边镇武将已脱离政府军系统,成为节度使的私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禄山才有勇气做出叛逆的举动。
[img]342171[/img]
此外,安禄山对士兵的待遇也很好,这使得安禄山的牌位在安史之乱多年后仍然受到前安史叛军将领的崇拜,直到代宗年间才被摧毁,这足以说明安禄山当时的人气有多强。
此外,自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以来,他多次入朝留下了心眼,即考察关中路,以备不时之需。
[img]342172[/img]
第二,朝廷君臣的乱举
事实上,当安史之乱发生时,唐朝并不是一个衰落的世界,而是一个繁荣的局面。安禄山虽然军力雄厚,但唐代河西驻军24万人,常年与吐蕃作战。24万人是精英将军。根据当时的地图部署,如果安禄山敢南下,李光碧郭子仪的军队可以直接进入安禄山的大本营。安禄山没有机会赢,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
但正是杨国忠的存在让安禄山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杨国忠发动南诏战争,以抢夺政绩。由于他的随机指挥,整个军队都被摧毁了。在蝴蝶效应下,长安洛阳的防务也彻底瓦解。此外,杨国忠多年来一直持有选官权,贿赂金钱,出卖官衔,使得各大机构鱼龙混杂,正好给了安禄山机会。
当然,唐玄宗也难逃安史之乱。安禄山谋反的那一天,其实是唐玄宗执政的结果。后来,他醒了过来。经过一番冷静的反应,唐军将安禄山大军拒绝在潼关之外。与此同时,郭子仪等精锐军队正在向安禄山大本营发起进攻。看到安禄山大势已去,即将失败。
[img]342173[/img]
就在这时,唐玄宗自私地怀疑潼关将军哥舒翰的不忠,于是命令哥舒翰主动出击。于是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匆匆逃走。即将平息的安史之乱,彻底演变成战争灾难,使昔日盛唐繁华,成为空谈。
为什么安禄山在盛世造反? 他的勇气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