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为什么中国在她手里没有得到全世界的赞扬?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龙裕太后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她一生命运多舛。她被慈禧埋在光绪身边当棋子,充当慈禧的耳朵,非常不受光绪欢迎。最后,当慈禧和光绪相继去世时,她成为清朝的最高决策者,清朝在她手中迷路了,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
然而,死后的葬礼非常隆重,前所未有。她的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响,清朝、中华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感到遗憾和哀悼,甚至是全国性的哀悼。
(隆裕太后剧照)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因病去世。大总统袁世凯立即派人到皇宫处理葬礼,并下令以君主的最高礼仪举行,将灵堂设在太和殿内,扎上素色、外套、孝顺、花圈等。隆裕太后的容貌悬挂在灵堂的中央。素色上有一块巨大的“女中尧舜”牌匾。花和桌子放在宴会前。王公大臣送来的水果桌、糕点桌、宴会等供品高达2米以上。
宫殿里的盘龙金柱、红柱和殿壁周围都挂满了白布孝帘和挽联,这在明清时期是独一无二的。在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中国门前,红墙上挂满了挽联、孝帘、中华民国五色旗和万国旗。
袁世凯派出的特使和清代遗产共同守卫精神,成立了中华民国的仪仗队和军事乐队。中华民国政府同时下令,全国下半旗哀悼三天,穿孝服27天。当时,参议院也为此休会了一天。
与此同时,中华民国各行各业都高度评价龙裕太后。中华民国政府副总统李元红称赞道:“德功高,女中尧舜。”山西土皇帝阎锡山送来挽联:“皇太后贤惠谨慎,洞察机遇。”
2月24日,民国政府在太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全国国民哀悼会,数万人前往哀悼祭祀,并邀请僧侣在太和殿内的灵堂献经。身着清式丧服的王公大臣和身着现代军服的民国大臣在殿前相互交织,共同哀悼。紫禁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殊哀悼场景。
虽然当时民国政府财政紧张,但仍承担了龙裕太后约100万银两的丧葬费,并向溥仪拨付了3万元慰问金。各大报纸纷纷发布龙裕太后去世消息,各国公使派吊唁人员到太和殿祭祀,各大使馆下半旗哀悼。
[img]341920[/img]
(袁世凯的剧照)
由于光绪皇帝的陵墓尚未修复,龙宇太后的子宫只能被“崇拜临时安全”。4月3日,由中华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和军乐队领导,传统的满族葬礼后,将龙宇子宫抬到前门火车站,将慈禧太后曾使用的专列运到河北省易州梁各庄临时安全。崇陵建成后,将与光绪一起进入陵墓。
同年11月,这对“生不同被子”的夫妻被隆重安排为“死后同穴”。
那么,为什么这位懦弱一生失去清朝江山的皇太后死后会受到社会“女中尧舜”的高度赞扬呢?以至于赢得了人民的尊重?
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她顺应了历史潮流,接受了《优待清室条例》,签发了《退位诏书》,赢得了人心。
她死后,当时的《中国日报》曾经有过如此精辟的评价:“龙裕太后性格软弱,失西后欢;尤其是与光绪感情不和谐,抑郁了20多年的深宫。既无名也无可嘲讽。只有清廷退位,后力居多,未来共和史上有价值的人物也是如此。”
辛亥革命洪流如火如荼,我们可以设身处地为当时的隆裕想象一下,她和溥仪能有多少出路?
(溥仪剧照)
一是与革命党人和北洋军抗争到底。
当时的清廷并非没有招架之功。至少他手里还有一支装备精良、战斗力一定的八旗禁卫军。如果隆裕采取鱼死网破的策略,即使八旗兵在清廷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已经无法战斗,他仍然会努力奋斗。其后果不仅会使双方伤亡严重,还会使首都人民在战争环境中不得不承受国家毁灭、家庭毁灭、妻子和孩子分居的苦果。
当然,历史文化深厚的北京城,在隆隆炮火中也会到处都是瓦砾和废墟。这样的结局,虽然气节可嘉,但对国家和人民来说都是灾难。
二是效仿当年的慈禧,举朝外逃。
如果隆裕认为日本西山的清军无法与革命党人或北洋军作战,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退守海关,去满族的“龙兴之地”。当时,日本和俄罗斯在东北地区有两支势力,他们正盯着中国。他们渴望看到中国四分五裂,从中获取利益。
特别是日本,狼子雄心勃勃,正好借清廷北奔的机会,支持溥仪的傀儡政权,以实现其用心险恶的“满蒙独立”。
龙裕太后的《退位诏书》正好打破了日本人的阴谋。
若说隆裕这一举动完全是为国为民考虑,实现了“大公无我之心,尧舜禅让之德”,其实也不准确。
她更关心溥仪和她自己的重要利益。她不想让年轻的溥仪为清朝埋葬,也不想让自己陷入绝望的境地,永远不会回头。为了孤儿和寡妇的生活,她只能接受优惠待遇,宣布退位,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清朝皇室的成员。
无论隆裕太后签署《退位诏书》的目的如何,她的壮举客观上起到了“化干戈为坛,合五族为一家”的作用,也让她在历史上出名受人尊敬。
谁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为什么中国在她手里没有得到全世界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