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人是古版的“袁隆平”,冒着生命危险从国外带回一根藤蔓,养活了中国上亿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粮食危机始终是人类头上的利剑。即使在21世纪,世界上仍有许多人面临饥饿的威胁。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开发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也有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从国外带回一根藤蔓,养活了中国数亿人。他可以被称为古代版的“袁隆平”。这个人是明朝的学者陈振龙。
[img]340546[/img]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昌乐县的陈振龙,大约出生于1543年。不到二十岁,他就成功考上了秀才。后来乡试失败,就和家里的其他人一起去吕宋岛做生意。陈振龙在吕宋岛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作物。这种作物不怕旱涝,产量特别高,即使种植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产生丰硕的果实。而且这种作物也有一个好处,不管是生的还是熟的,都可以直接吃。这种作物在当地被称为红薯,不仅可以吃水果,还可以吃藤蔓,这是一种很好的食物来源。
明末,在小冰河时期,经常会发生一些气候灾害,尤其是寒冷引起的旱灾,往往会导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陈振龙家乡旱灾引起的饥荒已经饿死了很多人。陈振龙看到这种耐涝耐旱的作物后,想把它带回家乡种植。然而,陈振龙的想法在当时并不容易实现。
16世纪的吕宋岛仍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岛上的甘薯也是由西班牙人从美国引进的。此外,西班牙人非常了解这种作物在解决饥荒方面的重要作用,任何人都不允许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秘密将这种甘薯带出吕宋岛。为了解决家乡的饥荒,陈振龙不得不冒险,做出非常大胆的决定,秘密地带着一些甘薯藤回家乡。
陈振龙的家人与吕宋岛有着长期的贸易关系,陈家有自己的商船。为了逃避西班牙殖民者的检查,陈振龙偷偷地把一根甘薯藤缠在绳子里。在西班牙人的眼睑下,这个珍贵的甘薯腾被带出了吕宋岛。
陈振龙是商人,如果按照商人的做法,这根甘薯藤带回中国后,无疑能让陈振龙成为世界首富。但陈振龙并没有把这根甘薯藤据为己有,而是献给了福建巡抚金学曾。在这一点上,陈振龙的做法和袁隆平一样令人钦佩。如果袁隆平想赚钱,凭借他手中的专利,他一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他没有这样做。在这方面,袁隆平先生真的非常非常令人钦佩。
回到家乡后,正值闽中大旱饥民遍地,福建巡抚金学曾正粮食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接到陈振龙的甘薯藤后,立即派人到田里试种,几个月后,果然收获颇丰。因此,第二年,金学传令福建省大量种植红薯,很好地解决了饥荒问题。后来,为了感谢金学推广红薯的功劳,当地人把红薯改名为金薯。这种金薯,也就是人们现在经常吃的红薯,或者也叫红薯。
[img]340547[/img]
在解决了家乡的饥荒问题后,陈振龙先后前往浙江、山东等地,向当地人民传授种植甘薯。自明朝以来,种植红薯已成为朝廷解决饥荒问题的重要手段。虽然还有饥荒,但明朝以后的几百年里,种植红薯至少有1亿人活了下来。就连外国人也写诗称赞:万历番茄(土豆)开始进入闽,现在世界上饥饿的人少了。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也与红薯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如今,红薯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8000万亩。红薯的出现为解决明清饥荒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无数人活了下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振龙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为什么陈振龙在明朝被称为古代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