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给大家带来李食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一看。
秦末汉初,所有诸侯都处于战斗准备状态,没有人知道他们能在自己的领土上统治多久。与此同时,在困难的环境中,一群有才华的人也被发现了。李食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人的策略不在张亮和陈平之下,但他太傲慢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自己的“伯乐”。
[img]338692[/img]
李食是陈留县高阳乡人。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喜欢读书。最后,他成了一名看管里门的廉价官员。然而,尽管如此,县里的圣贤和强人还是不敢随便服役。县里的人都叫他“疯狂”。这种“疯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疯狂的嘴,李食生来就很聪明,坏的可以说是好的,甚至可以说活人死,可以说死人跳起来。这样的领域,即使在今天,也很少有人能达到它。第二个是酒狂,李食其没有酒不开心,天生酒量好,一天没有酒,恐慌;第二天没有酒,肝脏和肠子断裂;三天没有酒,最好去地狱大厅。在古人眼中,这种酒也很骄傲。
[img]338693[/img]
就这样,李食其并不关注普通的“英雄英雄”,认为他们都是目光短浅、平庸的人。这种骄傲终于在晚年遇到了刘邦,他们一拍即合,开始了愉快的合作。
要说刘邦从心底看不起儒家学生,他来自鲁莽,当然,他的行为风格是独一无二的。为了侮辱儒家学生,他甚至在别人的帽子里撒尿,在古人看来,这是一种极大的耻辱。但刘邦的优点是,他可以改变自己的错误,这是其他诸侯难以实现的慷慨和开明。
李食其三寸不烂的舌头不是装饰品。他先把刘邦说得一愣一愣,然后自然成了谋士。楚汉战争中,被迫卷入的诸侯国数不胜数。仅从刘邦的角度来看,他的部下韩信在北方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不断消灭了魏、赵、戴、燕等诸侯,兵锋直接逼近齐国。
齐国心里一定有一万个恐慌。李食其多聪明,自然心里清楚。为了证明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能胜过十万英雄,他自荐刘邦,愿意冒险,不动一兵一卒说服齐国投降。刘邦一听到这样的好事,怎么会不支持呢?于是他答应了李食其。
李食其见到齐王后,雄辩雄辩,口若悬河,齐王也说得很兴奋,一愣一愣后,便欣然同意投降。齐王做出这个决定,也是经过仔细权衡的,毕竟韩信的威力是有目共睹的,能保住自己的实力,当然是好事。
我以为这就结束了。李食其完美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准备回去向刘邦报告好消息。出乎意料的是,韩信率领军队突然攻打齐国,杀死了毫无防备的齐军,迫使首都临淄。对齐王来说,目前的战争形势已经成定局。
但他心中无法忍受的恶气是,他派使节晋去见汉王,表示愿意归降,并下令解除边境的战备表示诚意。最后,它结束了。这完全是李食其设下的陷阱。然后他一怒之下,把李食其煮了,大火把李食其煮成了一大锅肉汤,然后分给每个人一口。
[img]338694[/img]
所以问题来了,李食其说服齐国投降,韩信为什么要进攻?结合韩信的情况,分析了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李自愿说服齐国投降,虽然刘同意,但也没有发布任何指令让韩信停止进攻计划,后来虽然李成功,齐同意投降,但韩信没有收到任何停止攻击的命令,甚至没有一个。军事命令就像一座山,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这也可以理解为李自己的一个重大错误。
第二个原因是:李食虽然年纪大了,也很有才华,但毕竟是后来居上。曾经是一个辩士,仅凭一张嘴就收降齐国七十多个城市。另一方面,韩信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平定了赵国50多个城市。相比之下,韩信在刘邦面前的分量可想而知。韩信几年积累的战功不如穷书呆子吗?@ 韩信接受了谋士快通的建议,继续保持原计划,攻击齐国。
其实也可以理解,李食其被韩信暗算了。最后被煮成肉汤,真的很遗憾。
李食其说服齐国投降,韩信为什么要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