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林儿是元末大宋的领袖,他曾大破元军,后来在安徽亳州称帝,立国名大宋,为小明王。1363年,张士诚的军队包围了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求助,说:“如果安丰失守,张士诚的势力将进一步加强。此后朱元璋决定下一步险棋,去救韩林儿。然而,当朱元璋派人把韩林儿带回天府时,韩林儿在路上被淹死了。恐怕没有办法知道这是意外还是有人设计。韩林儿的真正死因也成了一个谜。
[img]337504[/img]
1365年初(至正23年),小明王韩林儿被元兵击败,告急朱元璋,朱元璋率兵前往救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烧香的谣言,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凡,意在呼唤明尊降临,被杀后,群雄随后以韩林儿为主,建元龙凤为主。义军都头缠红巾,时人称红巾军,简称红军,整天烧香祈祷,所以又称香军。红色是火焰的颜色,象征着光,是明教徒的图腾色。
值得一提的是,韩林儿的下一支由关先生领导的军队,由今天的山西大同市一路直奔。1358年(至正18年),他突破了元上都(遗址在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草原),“焚宫七天”。元上都是1260年由忽必烈监督的,最初的名字是开平府。忽必烈在这里出汗。
[img]337505[/img]
作为蒙古入主中原的龙兴之地,一直受到蒙古贵族的喜爱。它的意义不亚于明朝的南京,满清的沈阳。同年,毛贵率领的另一支部队一路攻城略地,逼近大部分(今北京)。元顺帝迫于义军兵锋之类的,想迁都避其锋,仿佛当年关羽伐魏。因此,元政府下令全世界的士兵进入北京大师,恢复首都,这为朱元璋、陈友谅、张世诚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他们的发展几乎处于无压力状态。
朱元璋救了韩林儿,将来被视为险旗。朱元璋一直对自己的决定很自负,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后来,他还感谢并回顾了刘伯温,他建议他不要出兵。这件事真的不是很好。事实上,仅仅从权谋或世俗利益的角度来理解朱元璋的行为是片面的,包括信仰。朱元璋是虔诚的明教徒,韩林儿是小明王,也就是大明王(明尊牟尼)的儿子或代言人。他的地位就像后来崇拜上帝会的洪秀全,是上帝的儿子。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
[img]337506[/img]
当时,韩林儿在张士诚的攻击下岌岌可危。如果落在张士诚手里,张士诚威胁天子命令诸侯,世界明教徒是否会动摇军心,真的是个问题。但张士诚本人并非明教徒,如果他公开将明教精神领袖作为人质号令天下,这将使朱元璋难以做到。因此,朱元璋立即作出决定,不顾后院陈友谅虎视眈眈,将韩林儿抓在手中,自有远见。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韩林儿落在张士诚手里,张士诚的实力会更强(安丰破则士诚益强,韩林儿时在安丰)。
因此,朱元璋救援韩林儿的举动就像曹操一心一意在匈奴腹地追逐袁氏兄弟一样。他们的群众劝说他们不要听。他们回来奖励反对者,并解释说你说的是对的。这确实是一个危险的国际象棋步骤。但如果我不追求胜利,让袁家放慢脚步,他们与匈奴合流,将成为一生的大麻烦。如果你将来想做什么,你必须防止他们从背后咬一口。
朱元璋手里拿着韩林儿,这对陈友谅所属的以明教徒为主的汉军也是一场精神统战。因此,朱元璋一直以明王下属的身份经历世界,所谓缓称王是也。换句话说,他对韩林儿的救援目标是打击陈友谅。可见,第二年打破陈友谅后,朱元璋立即称吴王为王。两年后,他派廖永忠在迎接韩林儿的路上,制造了一起看似意想不到的沉船事故,将韩林儿沉入江底。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小明王韩林儿是谁?朱元璋为什么要冒险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