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吴王寿梦的第一年开始,就有吴王说“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鲁成公时,吴王曾与中原诸侯会于钟离。这时,他对周公的“礼乐”非常感兴趣,所以他感兴趣,表明他钦佩中原的“礼乐”之道。
这只是外表。吴王寿梦更向往的是中原诸侯国的强大。作为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扎必须理解父亲的想法,所以他努力学习“礼乐”,树立了振兴吴国的志向。
吴王寿梦特别重视季扎,认为他可以把吴推向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不仅仅是满足于“蛮夷之地”,被称为“蛮夷之邦”。对于季扎来说,他学习的好机会是晋国申公巫臣入吴时。
沈公巫臣不仅给晋国带来了先进的军事理念和军事物资的帮助,而且在晋吴的频繁接触下,先进的文化理念必然会带入吴国,最终使吴国本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了定性的飞跃。
[img]336204[/img]
沈公巫臣还把儿子狐庸留在吴国当“行人”,季扎也可以就中原问题多问。从“沈公巫臣入吴”到“季扎出使”,花了40年时间,这恰好是季扎成长的黄金时期。可以说,作为吴王的后代,季扎自从沈公巫臣入吴以来,就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兴趣。他从小就受到影响,学到的知识最终成就了季扎出使列国的功劳。
《左传》云:“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随后聘于晋,以观诸侯。”
这是第二季书记的记载。距离第一次出使列国近30年。这是吴王僚执政的时期。吴楚之间的战争关系到吴的兴衰。吴王僚重视季书记,让他再次出使,想再次赢得诸侯的心。
这也是楚昭王元年,正处于楚国丧葬期。在发动攻楚之战之前,吴王僚派季札出使中原国家观察诸侯的动静。也许季札会再走一次之前的路线。
季札第一次出使的路线是:从吴国出发,先到鲁国首都曲阜,再到临淄;从临淄到郑都-今新郑,再北行到卫都帝丘-今濮阳,再从帝丘经戚邑到晋。季札的出行和回程都以徐国为主要交通道路。
这是在吴主动外交的策略下,季扎为吴与中原的交流开辟了道路。狐庸时,吴只能联系晋鲁。然而,季扎的新路线增加了许多能够与吴沟通的国家。此外,季扎的文化修养很高,他为吴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季扎之前的行动相当值得信赖,所以他被封在州里,所以他也被称为“延州季子”。
吴王僚派季札再次出使,也说明他对季札非常信任。
[img]336205[/img]
诸侯会盟
季札是吴国国内外的明星,但他对王位的谦逊也让公子光准备搬家。最后,吴王僚被公子光暗杀。公子光利用季札离开吴国,士兵和将军也在外面,派专门刺杀吴王僚,然后成为吴王和鲁。
季扎回国后,事情已经到了这里。他没有责怪公子光,而是让公子光顺利到位。季扎没有争论,也没有争论。事实上,对于季扎来说,此刻最好的饥饿选择实际上是生活在幕后,安于平淡。如果不是,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吴王和鲁甚至可以杀死吴王僚。他为什么害怕他的叔叔?
直到晚年,季扎才能用自己的信誉拯救吴国的危机。不仅如此,他还可以自己拯救联盟。
《左传》云:“冬,楚子期伐陈。吴延州来季子救陈..民乃退。”
此时,季扎已经90多岁了,他仍然不得不带领军队出去。也可以看出,此时吴国的国势很弱。吴国最终不得不利用季扎的旧生活解雇楚人,拯救联盟陈国。《上博简》中有一篇不完整的讲话,描述了吴国尊王的成就,包括“吴走陈”,这也证明了季扎“拯救陈”的行为是正义的举动。
晋楚争霸
众所周知,吴国早期的外交活动主要是邀请联盟。也就是说,在季札出使之前,吴国都是“被动外交”。进入吴国后,晋国的拉拢打破了吴、楚联盟,吴王寿梦也乐见其成。自讨伐庾国一战成名以来,吴国备受中原诸侯关注。为了使吴的战斗力和文化与时俱进,季扎改变了以往“被动外交”的局面,主动出使徐、鲁、齐、郑、卫、晋,成功赢得了中原诸侯的尊重。
因此,在吴楚之间的斗争中,楚国孤军奋战,没有任何诸侯伸出援助之手。即使秦国出兵,他也只是感受到了申包胥的求情,而不是主动出兵,这说明了季札的主动出兵。
吴国有季扎奠定的外交基础,以及吴王和鲁等人的努力,最终在“白举之战”中成功进入楚国英都。之后,吴王夫差就位,成为“黄池之盟”的盟主。不幸的是,由于吴王夫差的个人行为引起了诸侯的不满,在越国假装取悦和鲁国不真诚依恋的情况下,最终变成了一种看似众星拱月,实则众叛亲离的局面。
春秋时节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