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内容是为了巩固朱明皇权而对后人的训戒,前后六年后才完成。
初稿名为《祖训录》,朱元璋亲自作序,命礼部印成书。后来重新修订的时候,更名为流行的《皇明祖训》,说明朱元璋非常重视这本书。
从朱元璋的祖先家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字里行间都展现了朱明皇子孙的优秀传承和高贵气节。
太祖制定的“不割地、不赔钱、不和亲、不纳贡”的“四不”政策,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更有骨气。
[img]335545[/img]
《皇明祖训》
和亲是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汉唐两个强大王朝所做的妥协。这一切都受到后人的批评。
在汉武帝朝,汉朝强大后,魏青在攻击匈奴时愤怒地说:“汉人不爱他们的马,不爱他们的女人。”
除了汉唐的和亲,还有后来的纳贡和称臣,这是当时GDP占世界80%,宋朝最富有的愚蠢事情。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灭国,明朝从未做过上述屈辱的外交。至于激动人心的祖训“天子守国,君王死亡”所表现出的英勇气节,我们不得不感叹明朝的皇帝都是纯粹的男人!
当国难当头时,天子要身先士卒冲在前面。
[img]335546[/img]
天子守国门
至于明朝最终灭亡,主要局限于历史周期率。自秦始皇以来,任何朝代都无法摆脱这一周期率的限制,即朝代连续执政从未超过300年(中间的汉朝)。
明朝的灭亡并不是皇帝的软弱。主要原因之一是崇祯,最后一位皇帝。他的治国能力太低,怀疑很重。在他的政治生涯的13年里,他更换了50名首相,这也创造了历史纪录。
其实说起来也不能全怪崇祯,他做梦也没想过这辈子能当皇帝,没有接受过基础训练。
想象一下,皇帝从小就要训练和训练,所以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成功,更不用说崇祯半路出家,临时救场了。
不征之国
有人可能会说,不想当皇帝的王子不是好王子,这和西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一样的。
但这种论断在我们中国并不适用。假如一个王爷整天幻想成为皇帝,那就离满门抄斩也不远了。
至少我们可以说崇祯是治理国家的皇帝,但他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亡”,这也是遵守祖训的好儿孙。
仔细想想,朱元璋的“四不”政策倡导你过你的,我过我的,我们井水不犯河水。这个想法后来流行起来的不结盟运动的前辈吗?
朱元璋500年前创立的理论,至今被外国政治家当宝来学习,恰恰说明我们朱皇帝确实有远见。
[img]335547[/img]
外邦朝贡
此外,朱元璋宣布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
这15个国家有: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瓜哇、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一开始让人看不懂,再仔细体验一下,其实和前面的“四不”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没有资源?此外,在农业社会,有地就有一切。
朱元璋得出结论,这些国家“限山隔海,远离一个角落”。得到其他地方,不足以供给;得到人民,不足以下令”。他要求他的后代不要“靠中国富强,贪一时之功,无缘无故兴兵杀人”。
[img]335548[/img]
朝贡
明朝前朝元朝对外盲目扩张。征服的土地面积曾经横跨亚欧大陆,但征服是一回事,统治是一回事。
后人称成吉思汗为伟大的征服者,但没有伟大的统治者。
多吃消化不良,那就是要涨肚子!
这就是元朝在人类历史上像火花一样一闪而灭的原因。朱元璋希望子孙们记住这一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此外,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以“不征之国”的名义,为明朝赢得了道德优势和实际胜利。
从道德上讲,小国向明朝屈服,万国来朝;事实上,面对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繁荣的经济活动,他们愿意加入中国的力量范围。
郑和船队
明史记载的朝贡国家和部落有100多个,嘉靖年间编写的《外夷朝贡考》记载保守,也有90多个国家。
这些国家不仅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靠近我们的国家,还包括泰国、印度等稍远一点的国家,甚至西班牙也属于这一范围。
朝贡国以送礼的方式表达对大明的敬意和服从,而明朝则以更大的回礼展现了大国的风范。
明朝不征之国的地位相当于现代友好国家和贸易伙伴国家。明朝单方面向他们保证不使用武力。
这种保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明朝随后派出了大型海军舰队来访各国。
有了这种单方面的安全信任保障,明朝海军舰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引起不安,有利于同国贸易,增进同国友谊。
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它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制定的[四不]政策是什么? 这种骨气超过了过去任何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