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为什么多尔根权势汹涌的读者不称帝?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再往下看~
说到多尔根,也许大家都不会觉得奇怪,而且世人对它为什么不称帝,一直都在争论。总的来说,人们认为多尔根有两个时期可以成为皇帝,一个是在皇太极死后,另一个是在成为摄政王和稳定的地位之后。简而言之,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根实际上想赢得王位,但他的力量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在成为“父亲摄政王”后,多尔根逐渐接近皇帝的标准,如此发展,他很可能成为皇帝,但他在39岁时突然去世,没有时间迈出皇帝的最后一步。
[img]329922[/img]
▲清太宗皇太极剧照
由于皇太极突然去世,没人想到,而皇太极本人也没有指定继承人,各方围绕皇位斗争激烈。多尔根是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他在皇位争夺战中输给了他的兄弟皇太极。这一次,他决定卷土重来。他的同胞兄弟阿济格和多多是他的坚强支持者,正白旗和镶嵌白旗是他的支持者。然而,皇太极长子豪格已经成年,他也决心赢得皇位。同时,他也得到了正黄旗和镶嵌黄旗的旗主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豪格本人也是正蓝旗的旗主。
▲满洲八旗盔甲
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刻,镶蓝旗主吉尔哈朗的态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多尔根欺负了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在感情上更倾向于豪格,他准备支持后者。在他的支持下,两群人更是难以分割,隐隐有内乱的迹象。考虑到当时局势不稳定,多尔根建议皇太极之子福临继位。这一次,提倡应该由皇太极之子继位的豪格,没有理由反对,毕竟福临是皇太极之子。另一方面,正黄旗、镶黄旗的人的支持豪格,是他们希望由王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对他们来说,无论是豪格还是福临,都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后,多尔根与豪格狙蚌相争,福临渔翁得利,坐上帝位。就这样,多尔根失去了第一次称帝的机会。
▲紫禁城掠影
福临上位后,大清内部开始恢复稳定状态。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4月,顺治皇帝在恭恭殿拜多尔根为将军,亲赐将军,使他统一军队南下。此后,多尔根凭借自己的成就,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权力。同年9月,顺治皇帝听从多尔根的建议迁往北京后,将多尔根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并赠送貂蟒朝服。@ 他还命礼部为多尔根建碑,“永垂名于万世”。从此,在政治待遇上,多尔根从当年的诸王中排名@ 做到了凌驾于诸王之上。
[img]329923[/img]
▲朝服像多尔根
从这一刻起,多尔根的地位已经是真正的“一人以下万人以上”。在围猎、出师等大型场合,王公贵族要聚集一个地方等待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根。如果多尔根想回到王府,每个人都需要送到府门。在元旦和庆祝仪式上,文武大臣入宫朝贺顺治皇帝后,不得不集体到王府朝贺多尔根。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5月,多尔根直接将顺治皇帝的信符印全部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理由是每次调兵都要打印,导致军情延误。从今年开始,多尔根使用的仪仗类型与皇帝相当,都是20种。
▲今天由满洲八旗士兵扮演的满洲八旗士兵
只是多尔琏也知道要注意影响力,每一种的具体数量还是比皇帝少一点。但考虑到之前摄政王的仪仗只有15种,不难发现多尔根的野心越来越大,与皇帝的差距也越来越小。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多尔贡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成为“皇父摄政王”。此后,多尔根“所用的仪仗、音乐、卫从之人,俱超拟至尊”。如果只是对皇帝的礼仪排场,在政务方面,多尔根不再像以前那样——虽然摄政,但明面上还是要向小皇帝请示。如今,多尔根自行裁端,同样称诏下旨,似乎与皇帝无异,还可以随意罢免和任免官员。后来,多尔根公开与顺治皇帝竞争,“不允许诸王、贝勒、贝子、公等进入朝廷,甚至将自己视为朝廷”,并命令上述人每天在自己的宫殿前等待命令。
[img]329924[/img]
▲顺治帝福临的剧照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八月,多尔根追生母太祖妃乌拉那拉氏,被誉为“孝烈恭敏献哲仁,赞天莉圣武皇后”,享受太庙。到这一步,要说多尔根没有称帝之心,三岁的孩子都不相信。然而,天不遂人愿。今年11月,多尔根率部在古北口外打猎,可能是意外,也可能是意外,多尔根不小心摔倒在马下,伤势非常严重。此外,当时正处于严冬,多尔根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12月初九,多尔根在古北口外的喀喇城去世,39岁。随着多尔根的去世,他第二次成为皇帝的机会自然消失了。
参考资料:
《清史稿·瑞忠亲王多尔根传》《多尔根之谜》
事实上,多尔根想赢得王位,一举一动都很容易 为什么到底没有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