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结束后,清帝国像熊熊烈火燃烧后的灰烬一样迅速冷却,颓势尽显。100多年的积累和弊端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以及清朝周边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使清朝最终不知不觉地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泥潭,无法自拔,越陷越深。西方强国就像一群嗜血的狼。他们盯着这个古老的帝国,把它当作肥胖的猎物,开始疯狂地划分清朝。
当时,虽然清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清朝皇帝盲目地把自己视为中国的主要国家,他们顽固地实施了关闭和锁定国家的政策,关闭了与世界交流和学习的大门。最终,清朝的科技和军备水平严重滞后,成为一个虚无其表的衰落帝国,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连败。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欧美强国一次又一次瓜分清朝的狂潮,清朝完全被压制,几乎没有反击的力量。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在清末频繁的对外战争中,清朝也赢得了一场骄傲的胜利。虽然只有这一次,但它也向西方列强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抗外国侵略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和信心。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金田爆发,迅速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大型农民战争。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暴风雨中摇摇欲坠。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列强看到清朝不知所措,抓住机遇,再次向清朝发动困难,要求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利益范围。自1856年以来,他们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朝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历史上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9年6月中旬,在英国海军中将贺布的指挥下,英法海军联合舰队前往天津大沽口附近,试图发动侵略战争。这一次,英法派出12艘铁甲舰,总兵力1000多人,全部装备最先进的火炮和火枪,试图一举攻下大沽口炮台。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爆发了。
清朝派出的将军是著名的悍将格林沁。僧格林沁积极备战,在大沽口两岸各建炮台3座,共安火炮60门。炮台周围的堤墙已经修复加固,高度和厚度足以抵抗重炮轰击。堤墙外开挖三条宽阔的壕沟,建立拒马桩,防止英法联军冲锋。在大沽口河道内设置了三根粗壮的拦河铁索,河底还放置了十多架铁峰,用于防止英法军舰的冲击。
6月25日黎明时分,英法舰队对大沽口发动攻击。和尚格林沁冷静应战。他命令炮台守军停下来,等待机会而不发弹。当天下午,英法12艘军舰全部进入炮台攻击范围。就在他们忙于拆除拦河铁索和铁高峰的时候,和尚格林沁命令清军重炮齐发,挤成一团的英法军舰立刻成为活靶子,当场被击沉4艘,重创6艘,被迫仓促逃命。
[img]326185[/img]
当晚,不甘失败的英法联军派出步兵登陆,冲锋大沽口炮台,试图夺取炮台。僧格林沁指挥守军居高临下,拼命反击,连续十多次击退敌人冲锋。英法联军伤亡惨重,狼狈撤退。这场战争使英法联军损失了四艘军舰,伤亡近500人,但一无所获。这是清朝对外战争中罕见的胜利。清朝指挥官和尚格林沁同时击败了英法两大强国,震惊了中外。
不幸的是,勇敢善战的和尚格林沁最终没有倒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的手中。1865年4月,僧格林沁带兵前往山东参加围剿捻军。当年5月,在曹州高楼寨之战中,僧格林沁遭到捻军重兵伏击,全军覆没。他受了重伤,独自逃离,躲在麦田里。结果被一个16岁的农村男孩张皮庚发现,当场一刀杀了他。一代名将格林沁以这种令人遗憾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和尚格林沁堪称清朝最后的擎天一柱,他的死使清朝陷入绝境。
清朝悍将和尚格林沁一生勇敢,为什么却死在自己的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