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皇太极和谈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崇祯同意议和。
事实上,当外面有东俘,内面有乱民暴动时,明朝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与皇太极议和是正确的道路。一旦成功,明朝就可以从两线作战的困境中缓解呼吸,从而腾出全力对待农民军,平息内乱。
这一点,杨嗣昌、陈新甲,以及身陷后金但绝不投降的张春,在坚持明金议和的希望破灭后,选择绝食殉国,都看到了这一点。
然而,这条路线可以拯救自己。崇祯顾及自己的面子,不敢透露自己的和平想法,也不愿意承担皇帝应该承担的责任。当陈新甲不小心泄露了讨论和事件时,结果可想而知。
有一段时间,大臣们很生气。那些固执、看不清形势的大臣们弹劾了陈新甲。崇祯为了把自己摘下来,不得不杀了陈新甲,让他背锅。
比如清军入关后,刑部侍郎徐石麒自杀殉国,忠诚值得称赞,但当时他是一个看不透情况的人。他认为陈新甲误国,侮辱君父,失国。
[img]324764[/img]
崇祯剧照《大明劫》
事实上,皇太极的议和条件还是有诚意的,《清太宗实录》记载了当时的议和条件:
1、双方相互遣使;
2、大明每年用1.2万黄金和100万白银换取后金人参1000斛(斛:中国古代容量单位,一斛为五斗)、貂皮一千张;
3、对于双方的叛逃者,应相互引渡;
4、制定双方边界,选择一个地方进行相互城市。
除了第二条的苛刻(人参和貂皮不应该值这么多钱),其他的都很正常。王朗认为,当时的皇太极仍然敬畏明朝,只是要求明朝皇帝的认可和政治地位的平等。
说实话,松锦之战后,明朝辽东的精锐损失已经耗尽,只剩下3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孤城,再也没有能力对后金组织进行有力反击。
此外,此时的农民军已经失控,招募和抚养策略失败。李闯军在河南击败官军,击败洛阳,杀死福王朱常勋;张献忠也离开了四川,击败了襄阳,杀死了襄王朱义铭。
在这样的环境下,讨论和停止两线作战是最好的出路。
当然,皇太极同意和可能有缓兵之计。然而,后金反对和最强烈的不是女真八旗贵族,而是真诚的明朝官僚,这与崇祯面对大臣的反对和平是一样的。
不得不感叹,很多时候,钻进牛角尖却不知道如何变通的儒家子弟,确实误国了。
【我是江东王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野!坚持原创,喜欢我请关注我!】
[img]324765[/img]
明末农民起义
皇太极也同意与崇祯和谈。 为什么崇祯最终坚决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