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应熊今天要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一幕,康熙杀了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连太后孝庄求情都没有效果。为什么?
[img]322842[/img]
康熙杀吴应熊的原因
在《康熙王朝》中,吴应熊想杀死康熙和孝庄,制造混乱,呼应父亲吴三桂的叛乱。事败后,他被康熙监禁,后来被绞刑。
在云南,吴三桂也开始起兵造反。父子泡制的刺杀和造反都是杀头杀九族的大罪。即使吴英熊有九条命,他也会死。
此外,清朝一直暗中警惕平西王。吴应熊没有留在云南做他的平西王世子,而是跑到首都宫刺伤了他的父亲吴三桂。
据说时势造英雄,但吴三桂最终能成为一方枭雄,却是时势逼出来的,这要从明末崇祯时期开始。
[img]322843[/img]
吴应熊
1644年3月初,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大同、真实,兵锋真指北京。明帝崇祯气急败坏后,包括辽东总兵吴三桂在内的全国军队迅速返回北京师勤王。
3月22日,已行军山海关的吴三桂惊讶地发现,首都已被李自成打破。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回到首都秦王暂时失去了意义。
“三月初,三桂奉诏入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决”——《明史流寇》载。
李自成以吴三桂的父亲吴翔及其家人为威胁,多次向吴三桂投降,但吴三挂一直犹豫不决。李自成愤怒地杀死了吴家30多人(有传言说他的妾陈圆圆也被绑架了,需要研究)。从那时起,吴三挂断绝了向李自成投降的想法,转而向贪婪的清朝求助,借清兵入关,实现共歼李贼的目的,报告家庭毁灭的仇恨。
1644年4月,吴王桂和清军在一场石战役中打破了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李自成被迫向西逃跑。
[img]322844[/img]
李自成
“一片石战役”标志着清朝终于成功进入中原。然而,清朝的基础并不稳定。虽然八旗军队精锐,但其数量和财力仍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逃往西方的李自成、四川张献忠的余部、南方的“南明”小朝廷,一直是清朝统一全国的绊脚石。
此外,持有重兵的吴三桂,自清军入关以来,一直与明朝残余势力在一起,南京的“福王政权”也很温暖。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稍有不慎,就能让最终入主中原的清朝阴沟翻船。
在这些因素的背景下,清朝迫切需要迅速稳定政权,所以我们必须稳定局势。重用吴三桂来消除混乱,让他完全为自己使用,不仅可以达到混乱的目的,而且可能会消除他可能的厌恶。
接下来,从1651年到16610年,吴三桂先后平定了四川张献忠的余部和南明的“永恒政权”。他还杀了缅甸,杀了桂王朱由锤
,吴三桂为清朝统一全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晋封为平西亲王守卫云南,成为地位独特、实力雄厚的藩王。
清朝统一全国,吴三桂势力达到巅峰,似乎是双赢局面。
然而,吴三桂一直是明朝的老臣,从引进清军入关开始,清朝就意识到吴三桂一直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钻营的投机者,没有忠诚。
清朝一直在防范吴三桂的操作。
1653年,多尔根为媒介,将皇太极的皇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并将他命名为“和硕徐”,但条件是吴应熊必须留在北京,强迫吴三桂。
[img]322845[/img]
康熙
由此可见,吴应熊是清朝和吴三桂相互威胁的政治牺牲品。
康熙是一位能干的皇帝。他知道吴三桂野心很大,吴三桂撤不撒藩就会反叛。时间上的差异只是时间上的差异。最好先发制人,抓住机会。
1673年,康熙决定削藩,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作为回应,康熙于1674年被人质杀害。这就是康熙杀死吴应熊的原因和后果。
作为太皇太后,孝庄一直受到康熙的尊敬。为什么求吴应熊没有效果?
谋反威胁皇权,吴应熊无疑会死。
在《康熙王朝》中,吴三桂造反,吴应熊夜袭皇宫暗杀孝庄,被俘。暗杀孝庄是为了配合对父亲的回应。如果连康熙都能成功暗杀,朝廷一定会大乱,这样才能为吴三桂争取更大的胜算。
[img]322846[/img]
吴三桂
作为一名政治质子和筹码,吴应熊与硕公主结婚后,婚后过着幸福的生活,没有叛逆的心。然而,由于他的父亲吴三桂已经开始叛乱,无论吴应熊是否刺伤了孝庄,吴应熊都会死。最好试着刺杀他。如果他成功了,对吴三桂的帮助就太大了。这也是吴应熊刺杀孝庄的主要原因。
吴英雄被俘时,孝庄对他说:“你有罪,但没有错”。
事实上,这句话并不是孝庄为吴应熊求情。“你有罪”这句话已经为此得出了结论。如果没有错怎么办?即使孝庄真的为吴应熊求情,无论哪个朝代,皇帝都零容忍谋反威胁皇权的重大罪行,@ 吴应熊无疑会死。
吴三桂是清朝的英雄,也是明朝的小偷,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有一天,当吴三桂试图扭转这一事实,想成为一个恢复明朝英雄时,清朝的基础已经稳定,这并不像清朝的英雄那么容易,他必须阻止他全家的生命。作为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被康熙杀害是很正常的。
为什么吴应熊要死?孝庄是如何为吴应熊求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