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明朝宰相的候选人,
洪武三年后,李善长生病回家休养。朱元璋想选择一位新总理。当时,他找到了刘伯温,并与他讨论了三名候选人:杨宪、王广阳和胡卫勇。奇怪的是,这三名候选人最终被朱元璋杀害。发生了什么事?
[img]320957[/img]
(朱元璋)
说到这三个人,其实朱元璋提出了这三个人,想用这三个人当宰相,想征求刘伯温的意见。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杨宪,说杨宪很好,想让他当宰相。但刘伯温反对说,宰相需要肚子大,杨宪这个人气小,不适合当宰相。然后朱元璋又提到了汪广洋。刘伯温说,这个人的气量比杨宪小。然后朱元璋又提到了胡。刘伯温说,如果国家是马车,宰相就是车夫。胡不是个好车夫。如果他是宰相,国家的马车很可能会被他弄翻。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刘伯温反对朱元璋提出的三个候选人。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听刘伯温的话。最后,他让这三个人成为首相。后来,朱元璋杀了这三个人。
显然,刘伯温早就提醒朱元璋,这三个人不适合当宰相,但朱元璋为什么要选择他们当宰相呢?如果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是胡说八道,不听他的话。然而,朱元璋主动与刘伯温讨论。既然他主动与刘伯温讨论,那就意味着他仍然相信刘伯温。他相信刘伯温,但他不听刘伯温说的话。这件事很奇怪。
[img]320958[/img]
(刘伯温)
那么,朱元璋和刘伯温讨论这件事有什么玄机呢?
让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是如何杀死他的三位宰相的。
杨宪原本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经常被朱元璋派去监督别人,这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安的将军身边的眼线,相当于后来的锦衣卫首领。正是这样,他才会用杨宪当宰相。
后来李善长弹劾他,说杨宪被朱元璋杀了,说他“放肆为奸事”。
事实上,这是另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来,朱元璋用杨宪把他放在中书省的眼线上。事实上,他“肆无忌惮地做奸事”是很正常的。朱元璋为什么杀了他?
再说汪广洋。刘伯温认为汪广洋的气量比杨宪小,不适合当宰相。但事实上,朱元璋最终杀了汪广洋,并非他气量狭小,而是他当了宰相后,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议。事实上,汪广洋早年足智多谋,多次受到朱元璋的称赞,认为他是张良、孔明等人物。为什么他当了宰相,却什么都不做,整天只是喝酒玩乐?那也是一件不太让人明白的事。
当刘伯温反对朱元璋当宰相时,他说的原因是他会把车翻过来。这是什么意思?刘伯温没有解释,朱元璋也没有问。后来,当朱元璋杀死刘伯温时,他以叛逆的名义杀死了他。这样,刘伯温一开始就说胡卫勇想把车翻过来,这和胡卫勇的叛逆大致相同。朱元璋一开始没有问,但他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
[img]320959[/img]
(李善长)
这已经成为一个“思考恐惧”的问题。朱元璋知道胡维庸会造反。为什么不听刘伯温的建议,把胡维庸提拔为宰相?
分析到这里,我们似乎明白了一些。
显然,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三个人做不到,但朱元璋还是要让他们当宰相。所以朱元璋让他们当宰相,就是故意让他们犯错。如果你犯了错误,就杀了他们。杨宪监督李善长,李善长说他“肆无忌惮”,朱元璋也承认了这一指控,杀了他。胡维庸积极行动,认真做事。朱元璋说他有控制朝政的嫌疑,做大了。所以他也被杀了。汪广洋本来足智多谋,但看到当宰相的危险,所以不谋事,不做事。但这样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谋事不做事为由,又杀了他。
刘伯温已经看到了朱元璋的意图,所以他强烈反对这些人当宰相。但即使他反对,也没用。如果朱元璋想杀他,没有人能阻止他。
朱元璋不只是想杀这些人,他根本不想宰相。同样,刘伯温也看到了这一点,@ 当他反对朱元璋任命这三个人时,他没有向朱元璋提出合适的首相候选人。刘伯温明白,向朱元璋推荐的人是有害的。聪明的刘伯温怎么会做这样愚蠢的事情?
不幸的是,刘伯温保护了胡唯庸,但最终他被胡唯庸毒害死了。胡唯庸被杀,只能说是死有余辜。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朱元璋和刘伯温讨论了宰相的候选人 为什么最后都被朱元璋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