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信投靠刘邦后能一鸣惊人?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
韩信是《史记》中描绘的成功、形象丰富的人物之一。在我们很多人眼里,韩信是历史上典型的军事天才。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在战场上是无敌的,无敌的,无敌的;总之,韩信是秦末汉初的神奇存在。
当然,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形成对比的是他的政治平庸。韩信缺乏政治头脑,无法察觉国王的危险,最终导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剧。结局真的很遗憾。但无论如何,韩信的伟大成就足以让他在青年历史上留下强烈的印记!
[img]317590[/img]
韩信-剧照
但我们也知道,韩信出道前只是一个普通人,家境贫寒,表现不佳。@ 他不会做生意谋生。他经常投靠别人吃闲饭。大多数人讨厌他。最重要的是,他基本上没有指挥过一场战争,但为什么他投靠汉王刘邦后能成为一名将军,统一数百万士兵,穿越世界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韩信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贫农,而是一个落魄的贵族。虽然《史记》中没有关于韩信生活背景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点简单判断韩信的身份。
[img]317591[/img]
项羽-剧照
1、司马迁的《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经常从他下乡的南昌亭长那里送食物”,也就是说,“闲着”的韩信不会做生意,也不会当官。他经常在别人家吃喝生活。其中,下乡的南昌亭亭亭长是韩信“求助”的对象之一。@ 在班固所在的《汉书》中,韩信经常在这个亭子里吃喝,他还说韩信是一个不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每天只带着剑在街上散步。
要知道,在秦汉时期,普通人是不能佩剑的,只有那些贵族才能佩剑,韩信能佩剑,足以说明他们的地位。
[img]317592[/img]
韩信-剧照
2、有一次,韩信在城下钓鱼。不远处,几位老妇人在河边洗衣服。一位老妇人看到韩信饿了,就给他吃了几十天的食物。韩信很感动,所以她告诉老妇人,如果她将来成功,她不会忘记老人一餐的恩情。老妇人生气地说:
“大丈夫不能自己吃饭,我哀王孙吃饭,我希望报告。”
意思是:男人不能养活自己,我可怜你这个公子给你吃饭,是希望你报答我吗?
这儿的“王孙”,是古代贵族的通称,当然,也是年轻人的名字。但一般来说,它更多地用作前者。
[img]317593[/img]
韩信和萧何-剧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韩信不仅仅是普通人,他很可能是一个落魄的贵族。
正是他的身份使他能够接受一些普通人无法接受的教育。你知道,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知识的传播成本非常高,普通人没有机会上学,只有那些大家庭才能接受教育。韩信本身就知道兵法,对于还没有出道的韩信来说,他所知道的兵法的主要来源是书本。正如我们所说,古代知识传播的成本非常高。既然韩信能读书,说明他的家庭背景并不简单。
当然,如果只接受书中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支持,那么刘邦就不可能买到韩信的兵法。韩信最终投靠了西楚霸王项羽。
[img]317594[/img]
刘邦-剧照
韩信投靠项羽后,在他的账下做了一个戟郎,这是一个专门负责宫廷宿卫军的职位。在战争期间,它相当于中国军方账户的守护者。虽然韩信的地位不高,但项羽的一些军事部署可以目睹军事能力的爆发,使他能够不断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打破敌人,赢得胜利。
后来,韩信多次向项羽提出建议,但由于地位低下,他从未受到项羽的重视。韩信觉得自己前途无量,于是逃出楚营,投靠汉王刘邦。此时,虽然韩信还是个无名小卒,但他在项羽军营中结合了理论和实践,对军事有了新的认识。
[img]317595[/img]
韩信出道前-剧照
但谁知道,韩信,一个认为自己能在刘邦军中混得很好的将军,却做了一个比执戟郎中低的步卒。然而,此时军事才华突出的韩信,虽然还没有被刘邦发现,却引起了小何的关注。后来,有了“小何晚上追韩信”的故事。在小何的推荐下,刘邦终于重用了韩信,拜他为将军,指挥了三军。
至于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作者就不用多说了。总之,韩信手里已经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可以纵横天下!
为什么韩信投靠刘邦后能一鸣惊人?韩信的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