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初期的三位霸主刘备主要靠忠诚收买人心,曹操主要靠任人唯贤留住人才,而孙权主要靠感情让前期大臣全心全意的支持和跟随。为什么说是前期?这主要是因为在孙权的晚年,他已经开始贪图权力,怀疑重要的大臣。他在创业初期从来没有那么慷慨和宽容,也没有当时的智慧和清晰。他的怀疑甚至比曹操还重。那么晚年的孙权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要任命平庸的一代为丞相?为什么曾经火烧托孤重臣家门?下面将逐一分析解疑。
[img]315437[/img]
如果你想了解晚年的孙权,你需要对早年孙权的行为有一定的了解。孙策去世时,孙权只有18岁。当时,孙策为孙权安排了两位重要的大臣、文臣张昭和武将周瑜。周瑜不仅是一名普通的将军,而且是一名文武双全的英雄。18岁的孙权在孙策去世后,能够在江东慢慢站稳脚跟,这与他们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据《三国志》记载,孙策去世时,18岁的孙权哭得很伤心。然而,在这个时候,张昭是一个懂人的人。他知道江东的基础不稳定,所以他告诉孙权,将军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了。他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豺狼在外面更加贪婪。如果将军只想哭他的兄弟,他不会给小偷和豺狼一个机会吗。于是孙权脱下丧服,穿上军装,巡视三军,展现威严。张昭则率领大家设立并协助孙权。
[img]315438[/img]
当时孙权还是将军,下属和客人对孙权的礼仪还是很随意的。这时,另一位孤儿大臣周瑜率先向孙权致敬,树立了国王的威望。正是在张昭和周瑜的大力支持下,孙权的威望才逐渐建立起来。年轻时,孙权知人善任,像家人一样善待身边的大臣。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它,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为它工作。
然而,到了晚年,孙权似乎变得昏庸了。在宰相的任命中,他没有选择自己的孤儿大臣张昭。他经常和张昭闹得很不开心,甚至放火烧张昭的房子。他的七个儿子中有一个被废弃了,另一个被杀了。孙权不再像家人一样接近大臣,而是有顾忌和疏远。他登上皇位时真的怀疑吗?
[img]315439[/img]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他的托孤大臣张昭。正如前面所说,孙权刚接手基业时,多亏了张昭和周瑜,他才能在君王的位置上坐稳。然而,孙权称帝后,并没有任命张昭为丞相。起初,大臣们推荐张昭为宰相,但孙权认为张昭太诚实了,或者用现代话说,他太直率了。当他遇到不满时,他会面对面地纠正,而不是给对方留面子。孙权认为,如果让张昭当丞相,很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和怨恨,不让张昭当丞相也是一种保护。排除众意,选择资质平平的孙邵当丞相。这个人,在《三国志》中没有单独的传记,可见没有出色的成绩。
[img]315440[/img]
孙绍死后,总理应该是张昭,但孙权再次不顾大家的建议,把总理的位置给了顾勇。至于张昭为什么从来没有成为总理,作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孙权的心胸并不是真的宽广,他总是讨厌张昭早年让他投降曹魏。从赤壁之战开始,主战派以周瑜为代表,主降派以张昭为代表,这也是张昭此生犯下的决策失误。最后,孙权选择了战斗,打败了曹军,增强了实力。当孙权登基称帝时,他没有忘记挖苦张昭说,如果我听了你的话,我想我现在不知道在哪里讨饭。吓得张昭跪在地上汗流浃背不敢起来。也可以看出,孙权一直恨张昭投降。
[img]315441[/img]
第二个原因是晚年孙权太怀疑了。孙权晚年聪明睿智,但登基后,孙权开始越来越害怕权力旁落。因此,他选择了几位宰相,孙绍是一个平庸的一代,顾雍是一个官场和泥泞的老油条,没有太大的成就。孙绍在丞相的位置上几乎没有成就,而顾雍只有在孙权向他请教时,他才会象征性地回答问题,从不主动说什么该怎么办。孙权选择丞相的方式很可能是害怕大权旁落。
[img]315442[/img]
此外,孙权有一种强烈的怀疑,从他对待自己的儿子开始。长子去世后,孙权立了孙和为王子,但他特别爱他的四个儿子孙霸。两个儿子互相争斗。最后,他越来越怀疑,所以他放弃了孙和,杀死了孙霸。在皇室里,家庭往往不如权力重要。
第三个原因是孙权害怕张昭。张昭是孙策早年指派给他的孤儿大臣。孙权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张昭。因此,张昭经常严格照顾孙权。例如,孙权喜欢打猎和射击老虎。张昭经常批评他说,作为国王的人应该摆脱与自己争夺世界的混乱,而不是野兽。可以看出,张昭在教育孙权方面根本不给孙权留面子。
[img]315443[/img]
还有一次,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魏国向孙权求助。张昭认为公孙渊反复无常,坚决反对,但袁绍不听。最后,张昭是对的,孙权派来的两位使臣都被公孙渊杀害了。这件事,张昭称病在家不上朝,孙权为了逼张昭出来,放火烧张昭的家。但是,张昭还是不出来。无奈之下,孙权又让人扑灭了火。看到事情闹得有点大,张昭的儿子帮父亲出来,两人才算和解。
[img]315444[/img]
也可以看出,张昭是孙权严格的老师。如果张昭成为宰相,自己当皇帝可能会失去很多自由。@ 张昭一生也没能坐上丞相的位置。
托孤大臣张昭对孙权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孙权称帝要烧张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