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的故事,
据统计,在清朝276年的历史上,只有八名臣子获得了象征最高荣誉的“文正”死后头衔。刘勇(刘罗锅)的父亲刘统勋就是其中之一。
不仅如此,在这八个人中,有五个主要是皇帝的老师,他们被尊为“文正”的死后头衔。只有三个人获得了自己对国家的贡献,刘统勋就是其中之一,其余两个是曹振勇和曾国藩。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清朝的官方评价中,刘统勋足以与曾国藩竞争。
刘统勋出生于康熙38年12月23日(1700年2月11日)。他来自陕西省羌州。他的父亲刘启是康熙朝的进士。刘统勋出生时,他担任羌州知州,后来被调任为四川政治大使。刘统勋的祖父刘必贤也是一名进士,曾任广西户部司员外郎。刘统勋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他出生在一个学术家庭。康刘统勋17岁时,他参加了考试。
六年后,刘统勋考上了中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吉祥士,担任编辑。雍州执政期间,刘统勋主要在南书房、书房等文职机构经历。虽然这些职位大多是写作工作,但他们有机会阅读和撰写国家文件,所以他们更了解国家事务,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img]313526[/img]
乾隆继位后,属于刘统勋的时代终于到来了。乾隆上位之初,政治经验不足,父亲雍正皇帝留下了一群政治强人,乾隆只能继续重用这群老臣。
然而,年轻的乾隆当然不愿意一直这样做。他开始有节奏地培养自己的政治团队,年轻而有前途的刘统勋很荣幸地进入乾隆皇帝的视线,成为他的关键培训对象。
乾隆元年,36岁的刘统勋被乾隆提拔为内阁学士。随后,他跟随浙江省总督季曾军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水处理方法。此时,刘统勋并不知道他这次的选择将改变他一生的命运。从那以后,他的余生将与水处理形成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浙江的两年里,刘统勋仔细咨询并努力学习。特别是在老师季曾筠的教授下,他很快掌握了治水的原则,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治水专家。乾隆三年,完成学业的刘统勋回到北京报告工作。他打算做一件大事。结果,他的老母亲突然去世,刘统勋不得不回到家乡三年。
丁忧期满后,刘统勋被乾陵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监督朝廷官员的言行。结果,刚上任的刘统勋参加了张廷玉和迟亲的一本书,还没坐热。
当时,张廷玉是三朝的老兵,乾隆皇帝最依赖的大师。在法庭上,乾隆皇帝本人从不直接叫张廷玉的名字,而是叫王先生,这表明乾隆皇帝对张廷玉很好。
至于内亲,他出生在满洲贵族,是当时的政治明星。他不仅有着深厚的背景,而且是乾隆皇帝的重点培养对象。刘统勋一上任就参加了一本书,说他们互相勾结,在向官员推荐时互相掩护。有一段时间,整个朝野都被震动了,刘统勋只是在捅老虎的屁股。
后来,经核实,乾陵发现刘统勋的演奏是真实的,于是下令革命张廷玉和内亲,并向大臣们公开了刘统勋直言不讳、敢于劝诫的演奏。因此,刘统勋在朝野闻名,成为著名的“打虎英雄”。
乾隆11年(1746年),46岁的刘统勋担任水运总督,正式开辟了自己的河流监督和水灾治理之路。当时,刘统勋被命令处于危险之中。当时,山东、河南等地的水利治理非常糟糕,当地人民被水灾严重破坏。
刘统勋接手后,一方面带头认真落实科学治水政策,另一方面积极打击弹劾治水过程中腐败官员,甚至连乾隆皇帝的岳父高斌也敢于参劾。在此背景下,山东、河南等地的水灾很快得到治理,因此刘统勋受到乾隆的依赖,晋升为军用飞机行走,成为皇帝的右臂。
[img]313527[/img]
此后,刘统勋年纪大了,主要负责文事,但乾隆多次任命他到当地治理水患。每次刘统勋授命,他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由于他在治理水患方面的杰出成就,他多次获得乾隆皇帝的奖项。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在上班途中突然死在轿子里,享年76岁。
乾隆听到这个消息后,亲自去刘家哀悼。出乎意料的是,刘家的门楣很低,皇帝的轿子无法通过。然而,在拆除轿顶之前,皇帝勉强进入了刘家的院子。吊唁结束后,乾隆回到乾清门口时,忍不住哭了起来,对随行的大臣们说:“刘统勋真的值得当真正的首相,我失去了肱骨。”然后他命令刘统勋被列为五个阁臣之一,教太傅,并给了他一个死后的头衔。
大清重臣刘统勋:刘勇的父亲,他有多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