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邀请韩林儿到应天府的路上,也是朱元璋派人去接韩林儿的。所以韩林儿的死,朱元璋无法逃脱,甚至可以说韩林儿是朱元璋杀的,没有人会反对,毕竟,这件事从头到尾只有朱元璋这样的嫌疑人,除非韩林儿自己不想活,顺便说一句,还有一个嫌疑人,是朱元璋派去接韩林儿廖永忠,这个人将再次被提及。
那么,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韩林儿是否秘密被朱元璋杀害,但大家都知道,韩林儿死亡的最大受益人是朱元璋。如果从犯罪的角度来推测这个问题,那么朱元璋就是本案的第一嫌疑人。
然而,作者个人仍然不相信朱元璋是杀害韩林儿的主凶。原因是他没有必要。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
[img]313496[/img]
到17年(公元1357年),刘福通命令北方红巾军人分为三次北伐。这次北伐是北方义军最繁荣的时期,其目的是征服元大都市,消灭元朝。然而,由于三支军队各自作战,刘福通强迫韩林儿退役安丰。直到1363年,张世诚突然围攻安丰,刘福通别无选择,只能向朱元璋求助。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虽然韩林儿是世界志愿者的共同主义者,但除了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外,江南志愿者根本没有人关注他。刘福通愿意以韩林儿为共同主义,不是发自内心的。相反,当他与韩山童发生关系时,他声称“山童、宋徽宗八世孙,主导中国”。韩山童死后,韩林儿自然是“主导中国”。在形势不明朗之前,刘福通根本无法独立。
@ 韩林儿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棋子,他的命运早已注定。张士诚围攻安丰的结果是刘福通被杀,但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从来没有想过要杀死韩林儿。为什么?原来,当时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的关键时刻。陈友谅的军队正在围攻洪都。战前,朱元璋担心张士诚会和陈友谅一起攻击自己,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危机。陈友谅还联系了张士诚。如果是这样,战争的最终结果将变得复杂。
让我们看看,当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时,他毫不犹豫地冒着与张士诚作战的危险去救韩林儿。如果一个韩林儿引起了张士诚的不满,甚至发动了攻击,最好不要救韩林儿。毕竟,韩林儿在江南义军中的威望很低。此外,刘福通此时已死,韩林儿没有使用价值。因此,朱元璋完全出于道德原因救助了韩林儿。
韩林儿获救后,朱元璋也消灭了陈友谅,被韩林儿称为“吴王”。这应该算是韩林儿对朱元璋救命之恩的反馈。此后,朱元璋成为世界义军名义上的二把手。如果朱元璋有救韩林儿的计划,那大概是他唯一的目的吧,但是有意义吗?
早在朱元璋称“吴王”之前,张士诚就已自称“吴王”。而且,早在朱陈大战之前,陈友谅就改元建国了。朱元璋通过韩林儿获得这个头衔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不,也许还是出于道德,但道德在实力面前显得很苍白,陈友谅会自己越过皇帝,导致内心离心离德吗?没有。张士诚自称“吴王”,被世人唾弃吗?也没有。
[img]313497[/img]
既然朱元璋没有想过用韩林儿杀韩林儿的理由,那么韩林儿的死可能真的只是意外,或者廖永忠擅自做决定。前面说过,除了朱元璋,廖永忠也是大嫌疑人。
为什么这么说?廖永忠是明朝的开国功勋,战功卓著,但他最终是怎么死的?史书记载,他因使用龙凤图案而被朱元璋杀害。“越狱”的罪行可以大也可以小。如果廖永忠真的只是用龙凤图案被处死,朱元璋难免太残忍了,但也许这只是一个表象。史书中还有一段关于廖永忠的记载。原话是这样的:
“太祖遣永忠迎天,瓜步覆其舟死,皇帝指责永忠。还有大封功臣,诏诸将说:“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我意,收封爵,所以封侯而不公。”
总的想法是,韩林儿溺水后,朱元璋曾责怪他。后来,当朱元璋成为一名英雄时,朱元璋说廖永忠总是让学者们窥视我的想法,并要求封爵。我很不满意。我只给他封爵,没有公爵。
也就是说,韩林儿死后,朱元璋斥责廖永忠,廖永忠知道如何窥视朱元璋的心意。也就是说,廖永忠很可能被一些学者误导,认为朱元璋让他接韩林儿是为了让他秘密处死韩林儿,这导致了韩林儿的死亡。
但事实上,朱元璋并不是这个意思,也没有必要。当时,世界确信,如果你想超越韩林儿成为皇帝,你只需要威胁和引诱韩林儿,让他退位。朱元璋这样一位成熟的政治家,绝不能如此费力地杀死韩林儿。
基于此,如果韩林儿能活着见到朱元璋,只要他能及时让位朱元璋,他就会有好的结局。
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韩林儿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