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起剑颇牧”今天被千字文选为战国四大名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起剑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名声丹青。”曾经在《千字文》中说过。
起剑颇牧,即秦国将军白起、王坚、赵国将军廉颇、李牧,对于斩首百万的白起和擅长以弱胜强的李牧,排在“战国四大将军”中,也许没有人会有意见,而对于打顺风战、间谍战的王健还有没有什么优秀的战绩,很多人对把他们排在“战国四大将军”中的意见并不小。
那为什么《千字文》把“起剑颇牧”定为四大名将呢?
[img]312205[/img]
首先要明确的是,“起剑颇牧”是战国后期的四大名将。换句话说,这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而不是整个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
吴起、匡章、里子、司马错、乐毅等战国初中名将,在指挥能力、作战能力、统兵能力等方面都不亚于起建颇牧的任何人。然而,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原因并没有包括在内。
还有一个原因,“起剑颇牧”是《千字文》为押韵选出来的。在四个人中,李牧是第一个被确定的。后面的“宣威沙漠”是描写李牧的句子,而“颇牧”是古代名将的代名,自然廉颇被列入四大名将。说到战国时期的名将,白起自然是绕不开的。在司马公编撰的《史记》中,白起与王坚合传。他们被称为“起剑”。当他们带着白起时,他们自然会带着王坚。就这样,“起剑颇牧”组成了战国四大名将。
那么,“起剑颇牧”四大名将的最后结局是什么呢?他们都能好好结束吗?
[img]312206[/img]
01秦国武安君-白起白起,战国时期秦国人民为秦国武安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准备打开秦国东出大门,主动向韩国和魏国使用军队。白起被崇拜为左庶长,率先征服韩国,一举占领韩国新城。这也是白起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书籍中。
在接下来的30年里,白起东击败了三晋,南击楚国,参加了五国之战,一举摧毁了齐国的霸权。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的决战——长平之战爆发。战争后期,白起取代王米,成为秦军的将军,一举歼灭了40多万赵军的主力,从此严重损害了赵国的国力,直到灭亡才恢复活力。
战后,应侯范菊的嫉妒,白起被迫返回朝鲜,错过了赵国灭亡的最佳时机。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白起多次称病,拒绝率军出征,惹恼了秦昭襄王。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被驱逐出咸阳。当他去杜邮时,秦昭襄王给了他一把剑,命令他自杀,一代著名的将军倒下了。
[img]312207[/img]
02秦国武成侯王卒,秦国频阳人士,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政四朝,累功成侯。
公元前236年,秦王正派王坚以“救燕”的名义攻打赵国,攻打了包括重镇在内的九座城市。这也是王坚第一次取得这样的成就。从那时起,王坚开始了他强大的生活。
秦王政在摧毁了老艾和吕不韦两大集团后,充分掌握了朝政权力,发动了统一战争,摧毁了六国。在这场战争中,王健摧毁了赵、燕和南方的楚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与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其他三位相比,王健懂得自污,懂得明哲保身,懂得急流勇退。灭楚后,他选择了退休。从此,他不再问朝政,成为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个得到好结局的人。
[img]312208[/img]
03赵国信平君——廉颇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历仕赵、魏、楚三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即五国联合伐齐之战),担任赵军将军,率军参加济西之战,然后深入齐境,攻占齐国重镇阳晋,官拜上卿。从那以后,廉颇活跃在赵朝廷之上。
在池池之会上,廉颇率军威胁秦国,为赵惠文王的全身退役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后来,他和林相如一起解除了过去的嫌疑,创造了永恒的“和谐”谈话。
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即位。赵悼襄王不信任廉颇,继位后不久下令剥夺廉颇兵权,派将军乐乘取而代之,廉颇不服,率军攻打乐乘,迫使乐乘逃跑。不久,廉颇逃离魏国,得到了魏王的礼貌,但没有重用。后来,赵悼襄王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个好将军,想重新启用廉颇。然而,奸臣郭凯却从中作梗,留下了“廉颇老了还能不能吃”的哀叹。
随后,廉颇迁往楚国,身处异乡,郁郁而死。
[img]312209[/img]
赵国武安君-李牧李牧,赵国柏仁人士,为赵国武安君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年,他活跃在赵国北部,与北部的游牧民族作战。“宣威沙漠”指的是李牧早年在赵国北部取得的巨大成就。后来,他成为了赵国的国家支柱。他多次击退秦军的入侵,强迫疲惫的赵国继续他的生命。但即便如此,在赵悼念和郭开等人的诬陷下,昏昏欲睡的赵王迁怀疑李牧与秦国勾结,换下了全心全意为国服务的李牧,改为赵葱为将,然后冤杀了李牧。
就在李牧死后的第三个月,王坚打破了赵军,攻占了赵国都邯郸,俘虏了昏昏欲睡的赵王迁,赵国去世了。
【起剑颇牧】为什么被千字文选为战国四大名将?介绍四个人的生活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