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明朝的创始人。清朝康熙皇帝曾评价朱元璋治理唐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朱元璋在南方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英雄。他在北方突破了元朝的大都市,迫使元顺皇帝撤退到漠北。朱元璋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就与他周围的能人无关。
其中,战无不胜的将军徐达,经常遇到春天,处理内政堪比萧何的李善长,聪明才智的刘伯温,还有一个人。虽然他的名气不如以上,但他为朱元璋献上了九字格言。这九字格言后来成为朱元璋平定世界的基本战略方针。这个人就是朱生。
[img]311221[/img]
九字格言,大明立国之本
朱生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市,从小就读过诗歌和书籍。获得学士学位后,他曾担任过池州路学正,类似于现任教育局局长和教师。当时,他正处于元末,政治腐败。池州路学期满后,他辞职,隐居在家乡讲课。
1356年,朱元璋率领军队征服南京,并将南京作为大本营向外发展。在攻打徽州时,我从邓愈将军那里得知朱胜非常有名和聪明。因此,我虚心地向朱胜请教时务。朱胜用九字格言回答。这九字格言是“筑墙高,积粮广,慢称王”。这九字格言最终成为朱元璋建国的基础。
顾名思义,高筑墙就是把自己城市的墙建得又高又结实。实际意义是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只有当自己的根据地稳定下来,才能有资本向外扩张。
古代强调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也可见粮草对战争的重要性。朱元璋后来让他的将军康茂才担任都水营田使,主要负责屯田。一年后,他收获了1500块石头的粮食。
延迟称王是指为了避免成为公众批评的延迟称王。虽然朱元璋当时赢得了南京,拥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但此时朱元璋也面临着许多外部威胁。当时,还有两股势力与朱元璋同处长江流域,即在苏州称王的张士诚和陈友谅的陈汉政权。朱元璋面临着张士诚和陈友谅攻击东西的危险。
在朱元璋的北面,是与元朝军队对抗的龙凤政权。此时,朱元璋也是龙凤政权下的官员。如果朱元璋不是国王,他可以得到龙凤政权的保护,避免与北方元军正面对抗,从而集中精力对付长江流域的另外两股力量。
[img]311222[/img]
得到九字格言后,朱元璋非常高兴。从此,朱生跟随朱元璋,为朱元璋提出建议。朱元璋在浙东作战时,朱生向朱元璋推荐了刘伯温、叶晨等人。这些浙东名儒最终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刘伯温被朱元璋比作自己的张亮。
明朝成立后,朱生为明朝的礼制做出了很大贡献,政制的完善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朱生为明朝制定了祭祀、斋戒等礼制,奖励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刘基等开国功臣。为了防止后宫干政,朱生和其他著名儒家写了《女诫》一书。
拒绝封爵,坚持回家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生以年老为由向朱元璋请求告老归乡。虽然朱元璋百般挽留,但朱生决心辞职回家,甚至拒绝了朱元璋封爵的奖励。
朱升之坚持辞职回家的主要原因是朱升已经看透了朱元璋。
惠州之行后,朱生一直跟随朱元璋。经过多年的相处和观察,朱生发现朱元璋是一个怀疑、善良的人,对一些有才华的儒家思想特别不安。
在建立大明之前,这些儒家思想家需要给他们建议,他们仍然可以和平相处,但在平定了世界之后,这些以前的开国英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朱元璋杀功臣之前,能够告老归乡,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是最好的保存手段。
朱胜的判断非常准确。晚年,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室对权力的控制,通过胡卫庸案和蓝玉案杀害了大量英雄。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觉得丞相权力太大了。为了加强皇权,他用“谋反罪”杀死了胡。从那以后,明朝不再设置丞相,而是用权力相对较小的内阁代替。
胡卫庸案发生十年后,晚年的朱元璋觉得,百年后,权力过大的英雄会对子孙后代的皇权产生影响。除了韩国公李善长等一批开国英雄外,还有3万多人被胡卫庸案杀害。
洪武26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以梁国公蓝玉谋反为由杀害英雄。蓝玉案发生后,宋国公冯胜、英国公傅友德也被朱元璋怀疑,被朱元璋杀害。
胡兰两案后,大明王朝大量开国功臣被杀,只有汤和等少数人幸免于难。
朱升请辞归乡,避免了朱元璋以后的清算,但朱升的后代却没有那么幸运。
在朱生坚持回家之前,朱元璋问朱生有没有儿子为自己服务。朱生泪流满面,说他确实有一个儿子叫朱同,但他宁愿死在家里,因为他担心朱同会违反刑法。如果朱同真违反刑法,请看为了老臣,他可以给朱同全尸。朱元璋被感动了,专门为朱生做了一份免死卷。
在蓝玉案中,作为礼部侍郎的朱同也参与其中,免死卷未能挽救朱升的生命,朱同被赐死。
朱升提到的“高筑墙,广积粮,慢称王”九字格言是朱元璋立国的基础,朱升为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李善长、王广阳等同时代开国英雄相比,朱升无疑要幸运得多。
朱生能够幸免于难。这与他谨慎淡泊名利的性格无关。他对朱元璋性格的理解让朱生担心自己会有“狡猾的兔子死了,走狗做饭”的一天,于是他勇往直前,告老归乡。
然而,朱生的儿子朱彤并没有那么幸运。虽然他手里拿着免死铁卷,但他仍然逃不过被赐死的结局。朱生对“不能老死”的担忧终于成了现实。
朱升拒绝封爵以换取免死铁卷。为什么他还是救不了儿子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