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格林沁之死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同治4年4月24日(即公历1865年5月18日),山东省曹州市吴家店(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发生一起重大事件:博多勒嘎台亲王格林沁(俗称铁帽王)率兵轻进追压,被扭军包围杀害。当时一个铁帽王战死的舆论震撼力极强,但和尚格林沁之死的历史意义远不止于此,却构成了晚清历史的军事转折点。
[img]310169[/img]
要了解僧格林沁之死的意义,必须了解满清的基本军事制度及其演变。
顺治期间(17世纪中叶),满清形成了八旗和绿营军事制度,称为经制兵,即国家正规军。绿营是满清入关后继承明朝制度形成的以汉族为基础的军队,常规保持60万人,而八旗兵力可能只有20万人,最高时间为35万人。尽管如此,八旗军队是满清的看家武力。在驻军方面,绿营分散在全国各地,主要防守西北、西南、华南、华中、华东,有战争时集中。除了部分分散的全国驻扎外,八旗主力还采取了集中的方式来防御京畿道地区。因此,八旗主力相对绿营处于优势状态,是满清最后的铁拳。嘉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之后,绿营和八旗都开始明显腐败和衰落,但国家基本军事体系的格局没有改变。
太平天国于1851年兴起,随后扭军兴起,问题突然变得特别严重。太平天国的主力军是在南方作战,而满清时期的主力军是绿营。然而,绿营根本无法获得优势。1852年底,咸丰皇帝开始大力组织团体训练,这成为湘军出现的直接原因。1856年,太平天国首次击败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1858年第二次击败江北大营,1860年第二次击败江南大营。因此,绿营武装部队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使湘军真正崛起,成为满清南部的基本武装部队和主力军。
虽然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后北伐,扭军立即像瘟疫一样在北方传播,但仍受到严重限制和打击。满清对付太平天国北伐和捻军的主力,不再是绿营,而是八旗。在此过程中,僧格林沁控制了八旗主力,成为满清最重要的守护神。和尚格林沁活捉太平天国北伐教练林凤祥、李开芳,给予全歼,随后应对进攻天津、北京的英法联军,并接连击败捻军。然而,扭军属于流浪作战。和尚格林沁不仅遭受了压制,而且在连续的战术胜利中也越来越轻视敌人。最后,他带领山东曹州的少数部队追逐敌人,陷入了包围之中。一代著名的将军死在马下。
僧格林沁一死,八旗武装没有能真正承担责任的教练,终于步绿营后失去了能控制局面的战斗力。就在和尚格林沁战死的前一年,湘军占领了天京(南京),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僧格林沁一死,曾国藩立即奉命北上对付捻军。虽然湘军已经解散,但李鸿章部和左宗棠部兴起,李鸿章和左宗棠在平定南方太平天国残余后也率军北上。年捻军基本被消灭,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在这方面,尽管八旗和绿营仍然存在,但来自湘军的勇营体系已成为满清的基本军事力量和主力军。虽然后来的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宣布,这种新兴武装仍然腐朽落后,不足以保证对外战争的胜利,但汉人注定要控制满清军事力量的格局,这构成了满清最终崩溃的基础。
由此可见,大约150年前在山东曹州吴家店的一场小战斗,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历史后果。当南方太平天国被打败时,无论和尚格林沁是否死亡,北方扭军都注定要被摧毁。然而,如果和尚格林沁不死,八旗的主力军仍将是满清的铁拳。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勇敢武装部队很难获得向北控制的机会。他们面临的命运要么是绿色的,要么是像曾国藩所做的那样解体。@ 汉人不会有这样的历史机会成为满清主力,甚至掌握兵权。后来,所有相应的历史演变都会完全不同。
和尚格林沁之死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因此,晚晴的军事格局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