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衡出生的那一年,唐朝刚刚收复了两京,郭子仪、李光碧等九节度使他们刚刚在与史思明的相州之战中失败。安史之乱需要四五年才能停止。然而,安史之乱并没有真正平静下来,后遗症是藩镇分离。武元衡之在上朝的路上被刺死。正是他主张削藩平定淮西。
武元衡是武则天的曾侄孙。他出生于758年。武元衡从小就天赋异禀,才华横溢。27岁时,他是第一名和第一名。他担任华原县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后来,他得到了唐德宗李适的赏识。作为一名比部员外郎,他登记了户口、田地、税收等账簿。在这一年里,武元衡连续三次上升,一直是左司郎。804年成为御史中丞。
李适欣赏武元衡的才华,甚至对左右人说武元衡有宰相的才华。但在德宗一朝,武元衡并没有拜相。805年正月,李适去世,李念继位,即唐顺宗,李念急于改变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政的局面。主张改革的“二王刘流”(王叔文、王皮、刘禹锡、刘宗元),是一个士族与普通民族联合的改革派。王叔文改革的目的自然是削减和打击宦官,但王叔文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朋友党的道路,所以改革不那么纯粹,当王叔文也主张削减武元衡,但被拒绝,武元衡不愿卷入朋友党的斗争,他总是忠于皇帝。
[img]309702[/img]
当然,皇帝李念真的很憋屈。他在王子的位置上生活了26年,但他只在皇帝的位置上工作了7个月。8月,他被宦官俱文珍逼迫让位于王子李春(唐宪宗)。李春继位后,武元衡被重用,成为首相。
807年,在蜀国待了一年的高崇文要求前往边疆。806年,高崇文奉命平定西川节副使刘辟叛乱,同年平定叛乱,充当剑南西川节使。高崇文刚入蜀平叛时,治军非常严格,秋无犯。军队不允许骚扰人民。然而,一年后,高崇文依靠自己的功绩。当他即将离开蜀国时,他搜集了所有的金银财宝、歌舞女和熟练工匠。奉命接替高崇文的武元衡,一进蜀,就不得不面对当地人不信任的眼神。然而,武元衡下达了军令,要在三年内丰富府库,让人民富裕起来。三年后,民殷府富,当地人纷纷归属,但吴元衡在蜀国呆了七年。在这七年里,他发现了裴度这个人才,传说中他和薛涛有过一段恋情。
[img]309703[/img]
七年后,吴元衡回到长安,仍然是宰相。当时,李吉甫和李江也是宰相,经常吵得脸红耳赤。然而,吴元衡的服务是公正的,这赢得了宪宗李春的信任。继位后,宪宗也致力于削藩,而武元衡一直坚定地支持削藩,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许多程度的起兵造反。浙江节让李凯请求朝见,改变主意。首相郑觉得他不在乎李凯,而吴元衡则认为他应该敦促他尽快进入北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凯反感,他就会反叛。果然,宪宗要求李凯赶快进京,他起兵造反。幸运的是,朝廷已经准备好了,但他在一个月后就平静了。
814年,淮西节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掌权叛乱,没有告诉朝廷。消息传到朝廷。吴元衡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815年正月,宪宗决定让吴元衡带领军队到蔡州平叛。朝廷要攻打湘西,引起了淄青节使李师道、成德节使王承宗等割据势力的恐惧。从表面上看,他们支持朝廷的决定,但秘密地支持吴元济。李师道认为,宪宗下定决心要攻打湘西,这是由武元衡等主战学校协助的。如果武元衡死了,没有人敢主张其他首相对蔡州使用军队。相反,他们会说服宪宗停止对蔡州使用军队。
因此,李师道和他的工作人员研究如何秘密刺杀武元衡。六月初三的早晨和平时没什么区别,只是天空更暗,长安城更安静。宰相吴元衡收拾行李出去上朝。当上朝的队伍来到靖安坊东门时,突然传来一声“灭烛”。一瞬间,侍卫手中的灯笼灭了,周围一片漆黑,导骑被箭射中落马。而且武元衡还被从树下下来的刺客用棍槌击中左腿。一个接一个的刺客已经吓跑了为数不多的侍卫。其中一个刺客带着武元衡的马往东南走了十多步,然后刺死了武元衡,割掉了他的头去邀功。
当武元衡被刺死时,他的副手裴度也被刺死,但裴度没有死。此后,裴度继任首相,统一军队平息淮西叛乱。这是对武元衡的仇恨。
大唐宰相武元衡遇刺死亡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