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是南宋末期非常重要的将军。正是他在四川实施了“山城防御体系”,改变了四川被蒙古军随意掠夺的衰落。后来,他留下的防御工事钓鱼城直接杀死了蒙古大汗蒙哥;直到南宋灭亡,四川钓鱼城只能以和平的方式赢得。可以说,余杰在四川的管理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然而,这样一个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当时和后人给了他很低的评价。就在余杰山城防御体系如火如荼的时候,宋理宗以余杰“独掌大权,却不知事君之礼”为由召他回朝。余杰知道后,非常生气,史书上说他“愤怒成疾,暴卒”。一年后,监察御史吴迅又“杀蛇”,起诉余杰七宗大罪。因此,理宗查抄余杰家产,削去余杰资政殿学士职务,迫害其家属和亲信。
不仅理宗不喜欢他。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不高。《宋史》作者脱离对于杰的评价是:“喜名,好大言...余杰意气勃勃,志不克信。”也就是说,余杰喜欢吹牛,但其实他很冲动,眼高手低。
余杰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是南宋晚期政治生态最集中的体现。
在四川山城防御体系最关键的时刻,余杰之被理宗怀疑,这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结果。当时,朝中左丞相谢方叔、参知政事徐清老,包括监视御史吴火等人,与右丞相兼枢密使赵葵等人的斗争十分激烈。作为封疆大臣,余杰没有参与其中。但余杰曾是赵葵在两淮战场上的副职,属于赵葵阵营的人。余杰的成功,就是赵葵的成功;余杰的失败,就是赵葵的失败。@ 打击余杰,也就是卸下赵葵的左右臂。在这种情况下,谢方叔、徐清老等人才不遗余力地捏造事实弹劾余杰。
[img]308929[/img]
那么,为什么宋理宗在余杰做出汗马功劳的时候选择怀疑他呢?有一些原因:
首先,四川在宋朝一直是一个敏感的地方。北宋有王小波和李顺起义。南宋宁宗时期,四川封疆官员吴曦叛乱,投降金国,直接导致北伐失败。
第二,余杰给儿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余如孙”。这里的“如孙”,有人向理宗解释说“如孙仲谋”的意思。既然如孙仲谋,就意味着余杰想在四川割据为王。
第三,余杰不仅在四川建立了山城防御体系,还派余兴等将领在成都平原上屯田,大大恢复了四川的经济。余杰的做法让人们非常感激,所以有人私下崇拜余杰的雕像和修生祠。余杰后来发现了这件事,并及时阻止了它。但阻止它仍然成为余杰的一大罪。
第四,由于长期缺乏管理,四川军队有自己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最后一位将军被调离或死亡后,军队中的一些人自称是接班人。当时,四川统制姚世安是谢方叔的人,他想自称将军。余杰带兵处理他。他没有成功。相反,谢方叔起诉余杰,他想主宰一方。
因此,宋理宗疑神疑鬼,听信谣言,打击了余杰。
[img]308930[/img]
我无法理解历史学家脱下来说余的“大言大语”。事实上,余并不是一个眼光高手低的人。当宋理宗将余从两淮转移到四川时,余对宋理宗说:“我愿意放假十年,把四蜀之地还给朝廷。”事实上,在余经营四川期间,他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标。
后来,他带领军队进行了北伐,并在四川进攻了被蒙古人占领的兴元(汉中)。让四川没有向北进攻的箭头。然而,如果给他时间,他就能实现这个目标。
脱脱又说余杰“意气”,意思是余杰意气用事。作为证据的例子,一是余杰处理姚世安统制问题。但作为统一指挥,余杰一点也没做错。没有严格的军纪,军队就无法打胜仗。二是余杰接到宋理宗调他回朝廷时,愤怒成疾,暴卒,仿佛说余杰受不了打击。但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为什么余杰会“暴卒”?这本来是一个历史公案。有人认为他服毒自杀,也有人认为他被毒杀。
此外,余杰的担忧也是合理的。宋朝手里拿着重兵。被解除兵权后,没有好下场。太多了。岳飞就是一个例子。后来,王健在钓鱼城杀死蒙哥出汗后不久,他受到贾似道的迫害,被解除兵权,很快莫名其妙地死亡。
这样写余杰,是脱脱失于调查,还是他站在蒙古人的立场,这就不得而知了。
@ 余杰是南宋末年功劳巨大但受到极大委屈的名将,让后人感到遗憾。
余杰独自支撑南宋半壁江山,揭示了他的传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