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带来孙承宗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明末政局混乱,即使有能臣强将,也无法避免国家灭亡的命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后金不断攻城略地。国家处于内外交困境,此时朱由校继位,十六岁的年轻皇帝不敌奸臣的蛊惑,国家政权逐渐被魏忠贤控制。魏忠贤在朝堂说一不二,官员私下称他为九千岁。为了奉承这个朝堂的实际掌权人,地方官员在自己的治下范围内为魏忠贤建了一座大寺庙。魏忠贤虽然控制了朝政,收到了大量义子义孙在全国为他探听新闻,但还有一个地方他不容易干预,那就是军方。这时,军队的实际掌权人是孙承宗,他是朱由校的老师,皇帝也很信任他,堪称魏忠贤唯一害怕的大臣。为了掌握军队的控制权,魏忠贤一直想拉拢孙承宗。
[img]308150[/img]
只是孙承宗看不起这个靠阿谀奉承升职的太监,拒绝了他的拉拢。魏忠贤原本是个地痞无赖,为人复仇必报,从此怀恨孙承宗。孙承宗最大的功劳是为明朝发掘了一大批武将,如袁崇焕、祖大寿、满贵等。他提拔的袁崇焕,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孙承宗在守卫辽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清军四年不敢进入边境。尽管四年的时间很短,但却给了日落西山的明朝一个喘息的机会。当时孙承宗镇守山海关,命袁崇焕驻兵边塞重镇宁远。宁远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军往往以突破宁远为主要任务。
但在孙承宗在职期间,宁远城不仅加强了防御工事,还向外延伸,形成了几百英里的防守线。原来,清军害怕孙承宗的能力。再加上这条无可挑剔的防御线,清军更不敢犯罪。孙承宗在军中很有名,甚至朝中人提到孙阁老也赞不绝口,让清军闻风丧胆。人民把国家的安全寄托在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臣身上,希望他能把清军赶出关外。不幸的是,当时国库空虚,不适合大规模战争。即使有大量的好将军,孙承宗也不敢拿国家的稳定冒险,只有坚守城市,让人们休息才是最好的政策。孙承宗成了朝中的希望,魏忠贤是朝中清流官员要杀的奸贼,魏忠贤最怕清流第一的孙承宗归京。
[img]308151[/img]
1624年11月,孙承宗向朱由校上书,准备进京贺万寿节,并与皇帝谈政事。但做贼心虚的魏忠贤认为,孙承宗这一举动是针对自己的,恐怕是以贺寿的名义清君侧。于是魏忠贤去找皇帝哭,说孙承宗率兵恐怕有计划。魏忠贤彻底揣摩了皇帝的心思,知道如何打动皇帝,让他怀疑自己的老师生。最后,朱由校下令孙承宗返回驻地,不得返回北京。直到那时,魏忠贤才放下心来。魏忠贤是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人,知道权力的重要性,孙承宗敢带兵回京就是他有兵权。于是魏忠贤开始设计孙承宗,以夺走孙承宗的兵权。第二年,魏忠贤从军用物资中发现错误,以此为借口参劾孙承宗。
孙承宗怒不可遏。世界上谁不知道魏忠贤贪财爱权?作为阁老,他家里没有银钱。于是他连续给皇帝两个折子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魏忠贤控制着朝政,不知道折子是否到了皇帝的手里。无奈之下,孙承宗不得不自请辞官。为了自己的利益,魏忠贤让守卫山海关的士兵们的军心不稳,给了清军一个机会。此后,孙承宗建立的边防线一再被打破,明朝的情况越来越危急。孙承宗全心全意为国服务。最后,即使他被迫辞职,他也总是关心国家事务。清军在崇祯皇帝即位后,打破了宁远边防线。孙承宗不顾自己的老身,带领全家上下参战,最终因兵力悬殊而被捕。孙承宗宁死不降,被俘后自杀殉国,一代名臣大将惨死,也是时代的悲哀。
他是魏忠贤唯一害怕的大臣。这个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