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将军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骑将军张合、右将军徐晃。《三国志》作者陈寿写魏书卷十七时,将这五个人合传,讲述了将军的生活事迹,然后评论道:“(魏)太祖建兹武功,五子为先”,所以现代人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其中,就禁令而言,带兵严肃庄重,战斗中缴获的财产从未隐藏过,因此深受曹操的重视。他是曹操手下唯一一位姓氏不同的将军。
[img]306381[/img]
在官职方面,建安21年(216年),曹操被授予魏王称号。同年8月,曹操以钟友为国,于禁后来迁为左将军。对于左将军来说,也成为了于禁在曹魏的最高官职。那么,问题来了。于禁的“左将军”官职有多大,地位有多高?
一
《三国志》记载:(于禁)迁左将军,假节斧,分邑500户,封一子列侯。
左将军,古代官职,战国时期。秦因之。汉不常,金印紫丝,仅次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前将军、右将军、后将军被称为前后左右将军。当时,四方将军不仅可以掌管京师的兵马,也可以守卫京师,还可以驻扎在边境。
[img]306382[/img]
就禁止这位将军而言,《资治通鉴》记载,曹仁(征南将军、假日)曾命令于禁止(左将军、假日)驻樊北。当时樊城北部正好是曹魏势力和关羽势力的交界处。因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于禁奉命带领七军支援。当然,遗憾的是,关羽淹没了七军,于禁在无奈之下归降了关羽。然而,从支援襄樊的角度来看,于禁手中显然有一匹数万人的兵马。这无疑反映了左将军的重要地位。
二
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基本遵循东汉时期的惯例,从高到低大致是: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因此,就禁令而言,其左将军一职,属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仅次于将军、骑兵将军、骑兵将军、卫兵将军。理论上,曹魏武将中,最多只有四人能在地位上超过左将军。
[img]306383[/img]
然而,事实上,在曹魏的将军中,有两个荣誉官职,大司马和太尉,即大司马和太尉的地位,与将军相似,但实权不如将军。而且,在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中,前将军和右将军的排名实际上是在左将军之前。不用说,前将军在古代历史上“以右为尊”,右将军的排名自然在左将军之前,在左将军之后,显然是后将军。
三
东汉末年,刘备、吕布被东汉王朝封为左将军。就马超而言,它被蜀汉封为左将军,排在前将军关羽和右将军张飞之后。至于曹魏,张合在禁后晋升为左将军。因此,汉末三国时期,能担任左将军一职的武将,基本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此基础上,左将军被禁止,自然属于曹魏武将中地位较高的高级武将,仅次于将军、骑兵将军、骑兵将军和卫兵将军。
[img]306384[/img]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左将军的官职外,于禁还有一个“假战斧”的权力。在曹魏的五位好将军中,曹操只授予禁战战战斧的权力。至于张和、黄旭、乐金、张辽等人,最多只是“假”,还没有到“假战斧”。那么,问题是,左将军禁止的“假战斧”是什么意思呢?
四
@ “假战斧”可以理解为代替皇帝的旅行。任何持有节日的使臣都代表着皇帝的来访,并可以行使相应的权力。汉末三国时期,如果将军“假战斧”,他可以直接杀死军队中违反军事命令的士兵,而无需在战时请示或向右汇报。在守卫荆州期间,刘备明确授予关羽“假战斧”的权力。
然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晋朝之前,假日和假日战斧的地位是一样的,但礼仪是不同的。例如,辛毗可以根据皇帝的命运约束司马懿。当然,无论如何,获得假战斧意味着于禁获得了曹操的充分信任。众所周知,深爱和责任是如此的信任和重视。当关羽被禁时,曹操忍不住叹了口气。没想到于禁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不如年轻的庞德。
[img]306385[/img]
关羽败亡后,曹丕即位,孙权称臣。孙权在黄初二年(221年)被禁回魏国。对此,曹丕表面上对禁令表示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曹操封存的安远将军属于一种杂号将军,在地位上无法与左将军相比,即杂号将军与左将军的地位差距可以称为天壤之别。于禁在曹魏左将军的行为自然不复存在。当然,曹丕为了安抚于禁,给了他一个杂号将军的官职。然而,性格不够宽容的曹丕并没有真正原谅于禁。不久之后,魏文帝曹丕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状态。于禁看到后,他羞于病逝。
禁左将军的地位有多高? 左将军是多大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