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修长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始皇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中原的内部整合;康熙皇帝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中原与草原的双向融合。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问题。两人都回答了符合时代要求、整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的问题。因此,他们都是伟大的,都有自己的先驱。
01.始皇帝面临的问题:建立统一的中央帝国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世界打了500多年。春秋时期是贵族之间的有限战争;战国时期,是一场全民皆兵的无限战争。
中原世界已经进入了纳什的平衡游戏。七个战国改变了自己的方式,互相移动,互相攻击。然而,每个战国主义的唯一战略只能是为整个军队做准备,然后消灭他人,扩大自己。此外,没有别的办法。
[img]305041[/img]
秦战国最终获胜,实现了世界统一。然而,秦始皇的统一不是周天子的统一,而是一种彻底的统一。原因是县制的发明使秦战国能够跳过分封模式,直接进入集权模式。要实现集权统一,就必须整合中原世界。
秦始皇面临着什么样的中原世界?
这是一个几乎无法融合的世界。不仅车不同轨,书不同文,语言和习俗也各自为政。
[img]305042[/img]
经过秦朝的整治、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这种情况并没有太大改善。大汉建国时,刘邦封臣长子刘肥为齐王,辖齐地73个城市。这是行政区域的密封。然而,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所有练习齐语的人都在一起”。千里齐地,北方最大的诸侯国,其实有局部统一的语言。
中原世界就是这种情况,整合难度系数一般不大。@ 统一六国比武力更伟大的历史任务是整合中原世界。
统一是有红利的:以前中原人要承担七支高强度动员的军队,现在中原人只需要承担一支中低强度动员的军队。这就是统一带来的好处。然而,也许大秦黔首并没有享受到这种统一的红利。秦帝国折腾无限,修长城的工程量很大,但驰道天下、疏通黄河的工程量并不比长城小。这种物质动员还没有结束,秦帝国也有精神动员,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的文字和衡量。
[img]305043[/img]
秦朝扔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战争统一后,实现真正的内部整合。否则,大秦帝国表面上是一个国家,但基础上仍然是七个国家。
@ 秦朝面临的问题是中原世界的内部整合,旨在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帝国。秦始皇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他根本无法操纵草原上的心。此外,秦帝国的统治能力无法触及草原。在中原完成之前,更不用说草原了。@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草原问题搁置,直接把胡人蛮夷全部赶出中原世界,然后全心全意地整治中原山河。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用长城解决边境问题,解决草原问题,把草原和胡人挡在中原世界之外,应该是最好的办法。
02.康熙皇帝面临的问题:建立多元一体的帝国
当然,这种融合是清朝。多元化可以认为是汉满蒙回藏等多民族,但主要是三元,一是中原,二是草原,三是高原。
@ 清朝皇帝有三个身份,即中原皇帝、草原大汉、高原文殊菩萨转世。
清朝的问题比秦始皇时期复杂得多。然而,历代中央帝国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康熙皇帝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这一基础,综合各种解决方案。
[img]305044[/img]
大清原本是草原政权,为什么要修长城?
事实上,清朝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草原政权。它起源于东胡系,始于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可耕可牧。清朝对草原的生活方式和中原的生活方式并不陌生。正是有了这种进化优势,清朝才能在帝国统治层面做得比蒙古大元好。
但是,大清的草原背景色很浓,八旗怎么能算是草原游牧骑兵呢?@ 出生在草原上的大清,应该没有必要修长城。这种理解,没有说服力。有历史反例,鲜卑的北魏也是草原出身,但后期也修长了长城;女真大金也是草原出身,但后期也修长了长城。一旦草原上的游牧政权进入中原,它肯定会面临选择:是放弃草原,融入中原,还是坚持草原,进入中原。前者的选择会多一点,后者的选择很难在中原站稳脚跟。
@ 清朝的草原政权一旦进入中原,必然会改变身份认同,从中原的角度面对草原问题。这和鲜卑的北魏和女真的一样。@ 康熙皇帝和清朝统治者也认真考虑了修长城的问题。
[img]305045[/img]
清朝修长城的直接目的是解决蒙古骑兵入侵的问题。然而,清朝一旦修长城,就像北魏和大金一样,放弃了草原认可,成为了一个纯粹的中原政权。康熙皇帝的智慧在于拒绝修复长城,而不是放弃清朝的草原认可。因此,清朝的中原和草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领土框架,真正实现了多元化的帝国。
为什么康熙不比秦始皇更英明?时代在发展
康熙可以统治中原、草原,甚至青藏高原。那么,他应该比秦始皇更聪明、更伟大呢?
康熙的多元化融合应以时代为基础;始皇帝专注于中原,也以时代为基础。不同的时代不仅有不同的问题,而且有不同的主体能力、存在的基础和历史经验。
[img]305046[/img]
首先,能力是不同的。秦朝诞生于秦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经济基础无法支撑他与中原一起扔草原。即使在中原世界的整合问题上,秦朝也有足够的心和缺乏力量。,他们同意的中原六国,根本不会有秦军,山呼万岁。
二是基础不同。大清的存在基础是直接继承大明的统一顺序,平定三藩之乱后,中原基本完成。与此同时,蒙古大元在蒙古人强势拓疆的基础上,打下了中央帝国的版图框架。@ 大明继承了大元的统一顺序,得到了中原、草原和高原的认可;大清继承了大明的统一顺序,当然也得到了中原、草原和高原的认可。当然,认可的前提是中央帝国有实力。
[img]305047[/img]
第三,不同的经验。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模因演变的基础。契丹人大辽成立了两个分支机构,树立了一个榜样,即统治中原和草原。蒙古人的草原背景色很浓,甚至想把中原变成牧场,但一些契丹人树立了这个榜样,他们也可以这样玩。
记住一个人,就是耶律楚材,辅助成吉思汗及其后代,他是契丹人。@ 大元能统治中原这么长时间,与契丹人大辽、耶律楚材有很大关系。
[img]305048[/img]
蒙古人自集体皈依藏传佛教以来,基本实现了高原与草原的融合。在进入中原之前,满清先修复草原和高原。@ 契丹的大辽、蒙古的大元、草原与高原的融合,是清朝可以参考和模仿的经验。
康熙皇帝的智慧是整合他的能力、清朝的基础和前代的经验。然而,这些在秦始皇时期都是空白的。
因此,秦始皇修长城是有道理的。他把胡人挡在外面,然后集中精力整合统一的中央帝国;康熙不修长城,也有信心不修长城。多元化的帝国已经喷薄而出。他需要做的是跟随这个时代的脉搏跳舞。
到底该不该修长城?康熙和秦始皇为什么决定千古一帝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