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的故事,
从历史成就来看,道光皇帝并不善良,清朝在他手中,走向了暮色。在位30年后,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大门,签署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割让,五口交易。道光死后一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清朝也进入了内忧外患的衰落期。
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么平庸的年轻人还能登上皇位?
就正统性而言,道光排名第二。他是清朝唯一一位以长子身份继承王位的皇帝。确切地说,他应该是第二个儿子。因为长子早逝,他实际上是第一个长子。如果他的大哥没有早死,不管他怎么折腾,都不会那么容易。
在法庭上,这些臣子也非常重视正统性,即使在不遵守长子继承制度的清朝,这也是一种趋势。嘉庆和乾隆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都想继续这一皇室传统。
正统性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坚持,道光自然成了王子。即使不严格遵守长子继承制,儿子依靠母贵的法则也逃不掉。
说到出身,道光的母亲是嘉庆的发妻,夫妻关系超级好。道光深受父亲的喜爱是正常的。当嘉庆选择王子时,道光的出身自然成为最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道光能登上王位,他应该对上帝说:谢谢你的关心。
中国传统人有一种说法,爷爷通常爱他的长孙。道光的大哥去世后,他成了老人心中的长孙。说道光受乾隆爱自然没什么特别的。然而,道光在乾隆面前的一些表现引起了老人对孙子的爱和欣赏。
乾隆56年(1791年),10岁的道光跟随祖父乾隆打猎。结果他在猎场上出手不凡,一箭破空,一只鹿倒在地上,完美展现了清代祖先传承下来的骑射武功。
乾隆看到道光狩猎时的勇敢表现,立刻回忆起年轻时与康熙狩猎时的情景。当时,他也受到康熙爷爷的重视。他心里一定有更多的爱。
[img]304048[/img]
《清史稿》宣宗本纪记载,
“高宗行围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羽。”
不仅如此,乾隆还专门为道光的壮举赋诗: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聪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羽。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早二龄。家法始终遵绵奕叶,承天恩云慎仪刑。
乾隆诗的前六句话是回忆起他跟随康熙木兰猎熊的过去。当时,他只有12岁,但现在道光只有10岁。所有这些都是“争先两岁”。言下之意是道光比自己更强大。
至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话,我告诉嘉庆,总之,你的儿子比我强大。如果我将来把王位传给你,我希望你将来能把王位传给你的儿子。
此外,古代皇帝最重要的是美德。道光的美德相当可靠。他不是一个淫秽的人,更不用说一个挥霍的人了。这些都是他登上皇位的帮助之一。
清史稿中如此评价,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
与长辈的爱相比,后者仍然是最关键的。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事实上,就能力而言,道光也是最合适的候选人。清朝皇帝非常重视培养王子的文化修养,规定他将在6岁时进入书房学习。此外,他还邀请汉学大师担任他们的教师,并为他们教授诗歌。根据清朝历史记载,道光帝“六岁就是傅,聪明的天堂,现在有十行”。这表明道光帝年轻时不仅聪明,而且反应迅速。想象一下,有多少人能一目了然?
天理教杀人皇宫时,皇子中只有他手里拿着枪,带人去平乱,光靠这一点就能证明他的能力。
[img]304049[/img]
嘉庆18年,天理教勾结宫内太监造反,突然进入紫禁城。当时嘉庆皇帝在承德度暑假,道光在宫里。看到义军人数不多,他有条不紊地组织侍卫抵抗。他带头,手里拿着鸟枪,杀死了两个天理教徒。后来,他向父亲嘉庆写了一封奏折,报告了宫殿的情况。嘉庆皇帝对儿子的有序布局非常满意,称赞他说:
"忠孝皆备,不容少勒恩施。"
因此,道光也被晋封为和硕智亲王。
从出身上看,他可以说是长子,是皇储的首选;就人才而言,他既文武兼备,又能干。这样,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不把王位传给他,又传给谁?但正是这样一位皇帝,在他统治期间被迫打开国门,清朝进入了内外交加的困境,真是令人遗憾。
公元1820年,即嘉庆25年,嘉庆皇帝从圆明园出发,前往避暑胜地。这时,嘉庆病重(据说是中暑),召集所有大臣当众开启乾清宫的诏书,宣布早年立法,立道光皇帝为王子。25日,嘉庆在承德避暑胜地突然死亡,61岁。
同日,道光终于在太和殿登基继位。
继位后,道光虽然没有文治创举,也没有震撼古今的武功,但总的来说,他勤政节俭。由此可见,虽然敏宁没有雄才大略,也不会成为继往开来的圣主,但应该绰绰有余。对于嘉庆皇帝来说,这几乎是最好的选择。
道光的平庸更多的是生不逢时和中外本质的差距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和英军入侵,中国将继续发展当时的局面。以敏宁的能力,清朝不会死在他手中,也不会羞辱国家,但衰落的势头肯定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随着英军入侵和鸦片战争的爆发,道光帝不幸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羞辱负担”的国王。
如此平庸的道光皇帝曾经是乾隆最重要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