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历史现象,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它。万历已经30年没有上朝了,但整个国家都非常稳定,没有发生过大麻烦。崇祯皇帝努力工作了17年,但国家最终灭亡了。这是怎么回事?
有些人可能会说,不能这样做比较。万历皇帝时期,国家相对稳定,国内矛盾不突出,没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人民不会造反。与此同时,边关还是很稳定的,后金还没有那么雄心勃,虎视眈眈想吞并明朝。但崇祯皇帝时,国内、边境、自然灾害、各种矛盾都堆积在一起,尖锐到没有人能解决的地步。@ 这种比较毫无意义。
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两个时期的情况不同,真的不能严格进行这样的比较。但是,说这样的比较没有意义,也不一定。古代是皇权社会,皇帝是世界之主,皇帝的作用至关重要。好皇帝可以兴邦,坏皇帝可以毁国。即使是同一个皇帝,当他表现好的时候,国家强大而和平,当他表现不佳的时候,国家的动荡就会衰落。比如唐玄宗,前期是开元盛世,后期是安史之乱。比如司马炎,早期统一国家,努力治理。后来想玩,羊车望幸,也为国家的覆灭埋下了磨灭的种子。
皇帝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意义重大的。
由于意义重大,万历皇帝的做法与崇祯皇帝的做法明显不同。
根据一般的理解,如果皇帝努力治理,国家就会变得更好,如果皇帝忽视政府,国家就会衰落。这几乎是铁律,无论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唐玄宗还是晋武帝。但为什么这条铁律在万历皇帝和崇祯皇帝身上不起作用呢?出了什么问题?
[img]302080[/img]
事实上,严格地说,万历皇帝和崇祯皇帝都没有逃脱这条铁律。换句话说,万历皇帝并不懒惰,崇祯皇帝也不勤奋。你为什么这么说?
是的,万历皇帝已经30年没有去朝廷了。然而,也就是说,他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工作,并不是说他不工作,而是说他的办公地点已经改变,从原来的朝廷变成了他的宿舍。大臣们把折子递进去,万历皇帝批评后又出来了。
当然,万历皇帝并不总是批评这些上奏的折子,更多的时候,他们忽略了它们。然而,对于封建时代来说,有时忽视它并不是一件坏事。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如果人们能一直固定在土地上工作,只要他们没有遇到任何自然和人为灾害,他们基本上可以确保过上更幸福、更好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治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折腾。万历皇帝的做法其实是一种不折腾。这种不折腾,恰好能满足老百姓,让老百姓安于土地,认真耕作。这样,人民自然会有和平的日子,他们不会叛逆,世界也不会动荡。
与此同时,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并不意味着他对朝廷的控制力不强。
没有宰相,其实朝中没有中心,所以朝中的大臣对皇权威胁不大。与此同时,明朝有严格的特务组织。这些特务组织对大臣关心得很紧,所以大臣们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就保证了朝中的稳定。
[img]302081[/img]
天下百姓平稳,朝中平稳,还会发生什么?
那么,崇祯皇帝勤政干事,为什么国家反而灭亡了呢?崇祯皇帝的存在加速了国家的灭亡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崇祯皇帝的做法确实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古代皇帝应该如何努力工作?不是他管理一切,而是他应该充分发挥大臣们的潜力。例如,李世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可以准确地看到大臣们,然后让他们这样做。同时,他也善于接受建议,采纳大臣们的意见。这使得李世民的行政效率非常高。
但崇祯皇帝并非如此。他完全不信任大臣们。他刚把尚方宝剑给袁崇焕,让他权宜行事。结果,一年后他杀了他。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使得那些战争将军们缩手缩脚,不做轻举妄动。
@ 崇祯皇帝也多疑,气质不确定。这让大臣们更害怕犯错误。一些不想投降的人,比如祖大寿,最终不得不投降。
@ 崇祯皇帝表面勤政,但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合适的地方,自然救不了国家,反而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崇祯勤政十七年,结果如何不同?